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0-05-12 11:35:38
责任编辑:罗端
眉山网记者 杜艳 文/图
刚刚过去的4月,是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月。近日,中央文明办又发出《关于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绝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纵观历史,从“除四害”到”五讲四美三热爱“,爱国卫生运动让当时的新中国在“缺医少药”的现实国情下,成功经受住了鼠疫、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等各类疫情的严峻考验。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变化。“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如今,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复工复产全面提速,生活逐渐回到正轨。如果说以前的爱国卫生运动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那么今天的爱国卫生运动则在防病之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改变。
本期深度从城市环境卫生、农村厕所改造以及水污染治理三方面看变化,感受爱国卫生运动带给我们城乡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治水”见成效,环境更怡人。
“治水”见成效 水清岸绿生活美
“我们每天早晚都要来这个公园转一圈。这里景色好,又宽敞,娃儿耍得开。”4月22日,青神县青竹街道五更桥社区7组村民肖民辉正带着孙儿玩耍。她口中的“公园”,就是思蒙河畔的竹里海棠公园——这是青神县建设岷江流域生态屏障首个生态环保类项目。
竹里海棠公园是一个生态湿地公园,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污水净化器”。公园656亩核心区域,各色绿植中间暗藏“玄机”——潺潺的流水不是来自普通的小河,而是来自一条曲折蜿蜒4公里的生活污水自然净化渠,名叫竹溪。
“这里以前是一片低产农田,因为靠近思蒙河堤,每年河里一涨水,庄稼就被淹,收成很低。后来,政府把这部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了出来,打造成竹里海棠公园,既保护了生态,又惠及了民生。”青竹街道办相关负责人刘实说,思蒙河是岷江的一级支流,在青神县流域长度21公里,从西龙镇、青城镇、南城镇、瑞峰镇4个乡镇13个行政村穿越而过。其中,思蒙河南城镇兰沟村流域水质受周边农田化肥农药、畜禽粪污、农村生活污水影响较大。竹里海棠公园项目启动后,通过湿地沉淀、滴水净化、水生植物等生态自然净化措施净化水体,很好地承担了净化思蒙河水质的功能。
记者从入水口开始沿竹溪步行观察,渠中水流速度很慢,每隔几米建有一个“跌水平台”。据介绍,此举可以增加水中氧气饱和度,加快污物分解。竹溪两边种满芦苇、水竹、马蹄莲、睡莲等净水植物。一路走来,能看见渠中之水从黑色臭水被一路净化,到出水口时,已是无色、清澈之水,水面上盛开朵朵睡莲。“今年年初,我们实地采样监测,从入水口到出水口,水体总磷和氨氮的含量分别比进口处下降了29%、5.3%。”青神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监测数据来看,经竹溪功能性自然净化、生态修复后,水质得到了净化和改善。”
在思蒙河的“治污”过程中,打造岷江流域生态屏障的举措是一个亮点。此外,我市还以县、乡、村三级河长为抓手,常态化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行动;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沿河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实施工业污染治理行动,督导涉水企业自建污水处理设施等,打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河域环境。
而放眼全市“治水”工作,深入实施流域污染治理“六大行动”,确保纳入国省考核的醴泉河断面达到Ⅳ类水体、其余7个断面达到Ⅲ类及以上优良水体。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生态湿地建设,全面建成投运205座污水处理设施,实现配套污水管网“全覆盖”……2019年,全市55个涉河“四乱”问题全部整改,饮用水源质量全部达标,17条市级河(湖、渠系)水质整体改善,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
“不光是我们在这里耍,傍晚,很多青神城区的人也会来这里散步。”正如青竹街道桥楼村2组村民徐桂容所言,“治水”见成效,优美的河道景观不仅美化了人居环境,更提升了群众生态幸福指数。
“爱卫”运动,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改厕 美了环境乐了村民
“厕所改了后,这房前屋后干净卫生多了。”4月26日,仁寿县珠嘉镇棚村村10组,村民张碧英正在卫生间里洗衣服。
张碧英家改造后的厕所地面和内墙都贴上了瓷砖,装了一个蹲便器、一个洗手台盆以及淋浴设施。厕所外部,原来粪坑的位置也被三格化粪池替代。粪污出来后,依次经过截留池、发酵池、除粪池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次处理后,流出来的水通过管道流入一个种着花苗的小型人工湿地。花苗长势良好,现场闻不到任何臭味。
同大部分农村家庭一样,张碧英家原来的厕所和猪圈共用一个大粪坑。人粪、猪粪及各种污水混在一起积在坑里,蝇蛆滋生,臭气熏天。“夏天上厕所最恼火,一蹲下去,‘嗡嗡嗡’一大群蚊子围着咬。”张碧英说。
一间厕所的变化,让张碧英的生活越过越舒坦,也让棚村村越来越美。
据棚村村主任朱登文介绍,过去,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该村环境卫生的一块短板。为彻底解决农村厕所"脏乱差”现状,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去年10月,棚村村按照省、市、县农村厕所改造要求和技术标准,因地制宜,全面推开厕所改造工作。目前,棚村村已有515户村民完成了厕所改造,改厕率达90%。
小厕所,大文明。“厕所革命”不单纯是建一个硬件,更多的是软件建设,是关于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的改变。
“厕所的改造,不仅使村民家中干净整洁了,还从整体上提升了农村的环境卫生。”朱登文深有感触地说,“厕所改造改变了村民落后的卫生观念,在农村中树立起文明新风。”
如今,棚村村的村民变得讲卫生、讲文明了,大伙儿都喜欢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村里几乎没有乱倒垃圾的现象,改厕带动村民文明素养显著提高。
农村改厕是改善环境、防治疾病的治本之策,将有力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厕坑污水渗漏污染浅层地下水,粪便中的寄生虫卵、病毒、细菌在施肥过程中污染土壤及农作物,导致人类饮用水和食物被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去年,我市市本级预算乡村振兴资金20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区县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区县积极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1.6亿元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2.9万户,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29395户。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农村改厕投入力度,全市将实施105个村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改)建农村户厕37810座、公共厕所217座。到年底,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
改后的厕所,原来的粪坑被三格化粪池替代。
改善环境卫生 处处文明生活
4月24日上午10点,东坡区湖滨路,阳光甚好。晒太阳的老人、放风筝的孩子、遛狗的年轻女孩……市民三五结队,沿着湖边慢慢散步,享受春光。
49岁的环卫工人张利群是湖滨路中段的环卫工人,在这路段清扫管护了12年。
“到处都干干净净的,大家就喜欢来这里玩耍。”张利群说。湖滨路中段从天盛长岛小区门口至凯旋国际公馆大门口,约400米的路段范围就是她负责的片区。她每天从早上5点半至7点半进行第一轮路面清扫,8点半开始捡拾路面和绿化带中的果皮、纸屑及塑料袋等白色垃圾。记者看到,经过她的两轮清扫管护,10点半的东坡湖畔没有一点垃圾,环境干净整洁。
稍作休息后,张利群拿起抹布,开始擦拭路边的果屑箱。“你看嘛,一上午就这点垃圾。”张利群打开一个果屑箱,里面的垃圾只堆积到箱体四分之一高度的位置,而且绝大部分是枯枝落叶,白色垃圾很少。张利群坦言,近些年到湖边逛耍的市民越来越多,但垃圾桶里的垃圾越来越少。“干净舒适的环境吸引了市民的到来,同样,干净舒适的环境也令人不忍破坏。”
城市环卫设施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环境卫生才会越来越干净。
“以前这一片区只有3个果屑箱,现在几十米一个,总共有11个果屑箱。”张利群说,老式的果屑箱没有盖子,雨水落进去,各种垃圾混合泡发,散发出难闻的臭味,大家都躲着走。现在,她正擦着的这些果屑箱是近年统一新换的环保果屑箱,设计更科学合理——每个果屑箱都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箱体,上面有支撑的盖子,盖子上方特设有熄灭烟头的小凹槽。
让张利群感触很深的,还有越来越齐全的“装备”。2008年,张利群刚当环卫工人时,作业工具简陋,扫帚都是自己割茅草或棕榈叶子扎的。如今,环卫处不仅发了扫帚、撮箕,还给他们准备了抹布、口罩、手套等,一应俱全。
“‘装备’齐全,才能打扫得更干净。我们通过加强公共区域的清洗和环卫基础设施的精细化管护,大力推动环境卫生改善,阻断有害物质的传播途径。”市住建局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更好地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优化人居环境,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环卫基础设施投入。目前,主城区街面设置有垃圾收集容器总计3969个,其中普通果屑箱1857个、广告果屑箱573个、垃圾桶1153个、垃圾房54个、广告垃圾房80个、外包企业设置果屑箱252个。
张利群清洁果屑箱。
记者手记
上述三方面只是我市爱国卫生运动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动员广大市民大力开展农贸市场、城中村、老旧小区、小餐饮、公厕等薄弱环节的环境卫生整治,全面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垃圾定点堆放,及时清扫转运等,城乡环境焕然一新。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市自1月20日起,对农贸市场、医院、垃圾中转站等重点场所开展了冬春季灭鼠活动;对隔离点、市场、检查站点、交通工具、小区等进行彻底消毒……一系列举措,极大地减少了疫情通过环境传播的途径。
此外,我市还全方位开展健康知识宣传,采取多种方式,宣传疫情防控、健康生活相关知识,为广大群众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历了此次疫情,我们更加意识到健康的重要。让我们全民动员、携手共治,树立健康卫生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用健康体魄,建设美丽家园,拥抱幸福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