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9-12-05 10:19:09
责任编辑:雷尧
眉山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综述
(2019年12月5日)
眉山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地处成都平原经济区,距省会成都60公里,是国家级天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文明城市、四川省卫生城市、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眉山于1997年设立地区,2000年撤地建市,辖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两区四县,全市共有126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311个社区、1052个村,面积7186平方公里,人口350万人。眉山市中心城市建成区(含东坡区、彭山区、岷东新区、金象化工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两区两管委会”)包括5个街道、8个乡镇、61个社区,14个行政村、670个网格,面积65.94平方公里,人口55.2万人。
一、高度重视,构建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
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爱卫、创卫工作,将爱卫工作列入眉山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连续三年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眉山市爱国卫生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市人大通过并颁布《眉山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眉山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正在研究制定《眉山市秸秆焚烧管理条例》,为爱国卫生工作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健全爱卫工作组织体系。市上成立了爱卫会,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区(县)、乡镇(街道)设立了爱卫会,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爱卫会主任。市爱卫办配备了主任、副主任及工作人员6名,人员编制能适应工作需要;区(县)设立了爱卫办,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编制人员能适应工作需要。全市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爱国卫生组织管理网络,确保爱国卫生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
建立创建高效指挥体系。2005年,我市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2017年,在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决定,构建了高规格的组织指挥体系,成立了眉山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挥部,由市委书记任总指挥,市政府市长任指挥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任副指挥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市上还成立八个分指挥部,分别由市级领导任分指挥长,分工负责、分头主抓。市委指派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副书记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分别担任“四大片区”创建工作督导组组长,督导推进创建工作。“两区两管委会”设立相应创卫机构,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全面负责辖区内的创建工作。市、区(县)各责任部门,各街道、社区都作为“一把手”工程,确保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完善机制,建立高效运转的爱卫创卫模式
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制定《眉山市爱国卫生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等文件,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保障工作目标”进行常规考核,分值为2分,实行倒扣分制。2018年、2019年均制定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重点工作三级指标考核细则,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进行年度考核,分值为3.5分。将国家卫生城市标准8大类、40小项、184个指标的内容细化成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及相关区县,狠抓落实。由市创卫办、市目标办牵头,实行一月一总结,一季度一考核,半年兑现一次奖惩。
建立高效推进机制。市委书记、市政府市长坚持每季度研究一次创卫工作,集中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分指挥长坚持每月集中研究推进一次创卫工作;各分指挥部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成员单位协调会,推进创建工作。建立联络工作制,各分指挥部、两区两管委会确定联络人员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督查督办、收集情况和信息报送等工作,及时沟通信息,搞好协作配合。建立例会交账制,由指挥长或执行副指挥长主持召开季度交账会,听取工作汇报,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由各分指挥部指挥长负责召开月交账会,听取汇报,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建立督查督办制,市创卫办会同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对创建工作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对督查出的问题直接向单位一把手发送“交办函”,限期整改到位;对工作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提请相关部门实施问责。
强力宣传,形成人人参与创卫的浓厚氛围
充分利用《眉山日报》、眉山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全方位宣传爱卫、创卫工作,设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专栏”,宣传爱国卫生知识、宣传公民健康素养66条、宣传创建工作先进典型,引导市民主动积极参与创建。设立创卫“曝光台”,对不文明卫生行为、工作推进不力的问题进行曝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近两年刊播创卫稿件5.6万余条,利用各类橱窗、LED显示屏和各类媒体平台设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3600个,悬挂创卫宣传横幅1000余幅,发放创卫宣传手册及健康教育知识手册、资料近40余万册(份)。承办国际、国内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及活动8次、全省性群体赛事及活动18次,开展健身指导员培训40次,培训各级社体指导员近2000人次,提供免费体质测试服务10万人次,出具运动处方10万余份,邀请专家开展健身知识讲座60余场次。
四、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城市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环卫基础设施投入。近年来,我市加大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投入,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塑造靓丽城市容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进展顺利,市区累计投入8.4866亿元。其中,投入1024万元改造58座公厕;投入148万元改造垃圾地库25座;投入54万元购买垃圾收集容器6960个;投入5.548亿元配备道路洗扫车、洒水车、垃圾收集电动车等环卫车辆335辆,建成垃圾地库压缩站2座、建筑垃圾堆放场1座、生活垃圾填埋场1座、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2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8%。二是改造市民生活环境条件。投入约1.316亿元,完成了建成区20座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投入2350余万元用于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硬化道路、治理沟渠、清理卫生死角、安装照明路灯、增添环卫设施等,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卫生、秩序、绿化明显好转。投入1300余万元用于旱厕改造,改造旱厕2154座,极大的改善了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完善城市交安管理设施。投入1350万元施划各类交通标线1772平方米,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11822个,非机动车停车框2850个;新增各类交通标志标牌582个;安装交通护栏6840米;新增隔离栏、墩、桩2650个,新增电子警察6套。
五、突出重点,集中开展“九大专项”整治行动
开展市容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对城区道路两侧、城市入口、铁路沿线等地段占道经营、卫生保洁、乱搭乱建、“牛皮癣”小广告等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彻底消除城市卫生死角和“十乱”现象。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采取疏堵结合、应划尽划的原则,新施划停车泊位,规范整治城区乱停乱放行为,车辆停放秩序明显好转。开展集贸市场升级达标改造专项整治。采取“一场一策”对城区20个农贸市场逐一分析,因地制宜进行升级达标改造,市场内环卫设施、上下水设施配置完善。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落实管理队伍和保洁队伍,确保垃圾收集存放点、公厕设置与管理符合要求,各个市场在主要通道设置“四有公示栏”(卫生管理制度、农残检测公示、市场功能分区图、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八小”行业专项整治。市、区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中心城区1077户“公共卫生三小”、204户“文化二小”、4518户“食品三小”进行达标改造和规范化管理,做到亮证经营、管理规范、信息公示栏在醒目的位置进行公示,“三防”设施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开展城中村、棚户区、城乡结合部专项整治。对139个城中村、棚户区、城乡结合部开展集中专项整治。通过采取硬化道路,整治沟渠,增添环卫设施等措施,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现象,环境卫生实现根本好转。
创新机制,全面落实“包保”责任
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包保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包”:责任部门(单位)下沉到社区、网格总揽整个片区的创建工作;明确了“保”:确保负责片区达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顺利通过国家暗访及技术评估;明确了“包保职责”:市、区两级领导和单位(部门)以“包保社区志愿服务日”主题活动形式,于每周五及重要节假日进驻街道、社区、网格开展包保工作,做到同创同建同担责,纳入市、区(县)目标考核,实现目标考核双向打分、双向扣分,实现包保范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创建工作,亲自率队开展暗访督查,现场协调解决一批重大问题。市、区领导带队坚持每周深入包保社区开展包保工作,宣传创卫意义,指导社区开展创卫工作,调动市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实现由“干给群众看”到“带着群众干”,再到“群众自觉干”的转变,推动“一群人创建”向“一城人创建”转变。124名市、区领导分别牵头包保督导62个片区,共动员315个市、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5个街道办事处、61个社区、670个网格、近万名志愿者参与包保工作,参与人数达到30万余人次,落实包保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制发宣传品3万余套,“门前五包”宣传资料8万余份,《环境治理责任书》3.8万份,清除卫生死角垃圾400余处,2000余吨。
七、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爱卫工作没有止境,创建工作永远在路上。我市从创建工作之初,到整个创建工作过程,至始至终注重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确保创建成果长效常态。一是建立街道、社区、小区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卫生管理机制或自治组织,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清扫保洁和管理人员,定期清扫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开展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建立卫生投诉举报电话,将卫生评比纳入街道、社区、网格、小区监督管理,层层建立工作台账,建立考核奖惩机制。二是探索建立街长制。探索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体系,设置各级街道“街长”,开展清街、护道、除尘、保洁四项行动,落实“门前三包”“院内四自”,加强对清扫保洁的监督检查,建立长效巡街机制,落实街长工作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实行责任倒查。三是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强城市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完善城市清扫保洁制度,开展道路保洁“本色”行动。实施城市“绿肺工程”,完善城市“绿色细胞”。利用“遥测、遥控、遥信”技术,实现路灯根据气候智能远程控制。推进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保护城区河道、湖泊环境卫生。四是建立“十乱”治理长效机制。保持高压态势,巩固“十乱”治理成果。坚持长效常态整治占道经营;坚持交警部门365天早上7:30出警,晚上9:30收警,长效常态整治车辆乱停乱放行为;坚持逢乱贴必打击,严惩“牛皮癣”小广告乱张贴行为;坚持逢乱必治,逢乱建必拆,长效常态清理“十乱”。五是建立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强化业主主体责任,实现规范管理;强化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实现有效监督;强化市民监督,凡举报必查处。六是建立城中村、棚户区、城乡结合部管理长效机制。爱国卫生管理机制、卫生管理制度、管理人员与保洁人员得到充分落实。
通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改善人居环境,落实责任卫生城市创建全社会参与,健全机制城市卫生管理落到实处,创卫工作成效显著,市容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健康素养明显提升,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标准的要求。目前,我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2.12%;城市建成区绿化率为31.96%,绿化覆盖率为3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2.83平方米;2016—2018年空气API指数≤100的天数分别为326天、331天、345天;鼠、蚊、蝇、蟑螂的密度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C级要求,重点行业(单位)防蚊蝇和防鼠设施合格率≥95%;近三年来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无食品安全事故、职业病危害和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近三年来未发生因防控措施不力导致的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建成区无烟草广告。
城市居民对环境卫生状况满意率达90.1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