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0年前的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瞬间融化了人们冰封已久的心。从此,人心思学、人心向学蔚然成风,无数人的人生轨迹因此而改变。对于个人而言,高考绝对是人生中一件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大事。
40年来,一代代人在知识的浇灌下成长。高考成了一代代人无法磨灭的青春记忆:是高考备战的紧张,还是考完那一刻的轻松?是金榜题名时的欣喜,还是拿到成绩时的失落?是超常发挥的故事,还是刻骨铭心的失误……总有些动情的人,感人的事或情景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为此,“青春记忆·我的高考”今天正式推出并向您约稿,让我们共同分享您的高考故事。
35年前 我的大学梦
——“青春记忆·我的高考”系列报道③
眉山网记者 熊莉

资料图片。
“一直都想上大学,那可是我们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熊玉群是东坡区白马镇的一名普通村民,平时话不多的她一谈到高考就非常的激动。
35年前,19岁的熊玉群还是一个青春洋溢的姑娘,由于父亲的教导,她很喜欢读书,而且一直希望能通过读书走出落后的农村。“我们那个年代,读书算是奢侈的。”熊玉群介绍,和她差不多年龄的人都在干活,全村只有三个人上了高中,“没有办法,那个年代,大家肚子都填不饱,读书真是件奢侈的事。”熊玉群看到现在的学生能一心一意的读书,真的很羡慕。
熊玉群回忆,在那个年代,家里没有劳动力,可是要饿肚子的,由于熊玉群家里缺乏劳动力,所以她上学也基本属于边劳动边读书,有时遇到家里农忙,她不得不跑回家帮忙,白天在家劳动,晚上摸黑去学校学习,咨询同学,咨询老师。
尽管条件艰苦,但熊玉群内心一直充满希望,而且一直在准备,一有时间,她就看书,做题。所以,从读高中开始,熊玉群就非常认真,数理化是她的最爱,平时一有时间,总喜欢到处去找相关的书来看,老师的家就是熊玉群最喜欢去的地方,老师家的书也基本被她借来看了个遍。
“我当时可是我们全白马铺乡(现在的白马镇)的第一名哦。”说到这里,熊玉群非常的自豪,她回忆当初,村里人见到她都会戏称,“哟,高中生回来了。”她那时觉得读高中就已经是件光荣的事,要是上了大学,那就是光宗耀祖了。在周围人的鼓励下,她更加想上大学。
对于高考,熊玉群是一直在准备的,但快要高考的时候,她还是很紧张,因为熊玉群曾在初中毕业时参加过一次中专考试,其实对于她而言,题目并不是特别难,很快就做完了,看到大家都还在写写算算,熊玉群显得有些骄傲。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差一分,没有考上,原因竟然是她的试卷半边没做,她压根就没有看到那半边还有题。那一次对她打击不小,后来她遇到考试就会很紧张。
快要高考的那几天,熊玉群至今难忘,“那段时间,自己根本睡不着,闭上眼睛,脑子里还在想着知识点。”她干脆离校回到家里,放松心情。在家里接受了几天的劳动,熊玉群感觉自己好多了。
当时高考是在7月的7、8、9三天,一共要考六门,作为理科生,熊玉群和班里其他41名学生一起,像往常一样,吃在学校,住在学校,到点进考场,考完下来,大家就开始议论,哪道题的结果是多少,第一门语文考下来,熊玉群感觉还比较好,但随后的几门考完后,熊玉群就和大家的结果不太一样,她心里很是难受,但她还是抱着很大的希望。
考完后,熊玉群顿时觉得很轻松,她一一拜访谢过了老师,大家都觉得,熊玉群肯定能考上,她可是乡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而且平时成绩还不错,于是,家里上上下下都开始为熊玉群准备上大学的东西了,蚊帐、被子、毯子、席子……一样不少。
估分填志愿的时候,熊玉群不是很确定,觉得上大学可能很悬,但她还是填了自己喜欢的四川师范大学。
等待的日子里,熊玉群是煎熬的,她害怕自己真的考不上,也害怕自己让家里人失望,但她心里仍然一直充满着希望。直到拿到分数,知道分数线,熊玉群真的没考上,父亲完全不相信,还专门跑去帮熊玉群查了分。
结果总是让人很难接受,尽管熊玉群有预感,但真的结果出来后,她还是伤心了好久,在家一个星期没离开房门,躲在房间哭了好几天。
后来,熊玉群看到家里因为自己读书一贫如洗,家里还有妹妹,她不得不站出来帮着家里干活,让一家人不饿肚子。就这样,高考远去了。
现在想起来,熊玉群仍然觉得很遗憾,曾经离大学那么近,却没能走进去,大学成了她心里永远的梦。
文章标题自拟,每篇500—800字,配与高考有关老照片更佳。投稿邮箱:msrbbjb@163.com(注明“我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