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三苏

>

三苏研究

出走半生 苏轼怀念的仍是那眉山少年郎 | 诗意四川⑫

新闻来源:川报观察      

更新时间:2019-02-28 16:52:10      

责任编辑:雷尧


  川报观察记者 肖姗姗

  【品词】

  《洞仙歌 并序》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诗词集第39首

  提起苏轼,人们会想起《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但这个“万里归来颜愈少”的一代文豪,其内心更多的是浪漫、是细腻、是情深意长。

  在《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中,毛泽东单只圈选了他的一首词《洞仙歌 并序》。

  2月26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阿越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洞仙歌 并序》。

  对于宋朝,对于苏轼,阿越不仅仅是在象牙塔里埋头钻研。在这之前,他的历史小说《新宋》红透网络,他去年更被点名加入四川历史名人历史小说创作出版的作家队伍,书写的对象正是苏轼。“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真的只是‘暇日寻味’吗?”阿越否定了很多泛泛的赏析,直言:“苏轼写的是对家乡眉山的思念,花蕊夫人身上投射的是他少年时心中的女神形象。”

  历尽劫难

  他豪迈旷达不失柔情

  在《洞仙歌 并序》的小序中,苏轼写下一段文字:“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

  阿越说,这是苏轼讲述写这首词的来龙去脉:“他说他七岁时,在家乡眉山,见过一个姓朱的老尼,当时这位老尼已经九十岁了,她自称曾经随师父在后蜀孟昶宫里待过。那应该是她一生难得的回忆,所谓‘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位老尼大约闲暇时,也喜欢和人回忆在孟昶宫中的过去,而她曾经提过一件事情,给年仅七岁的苏轼,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就是一个夏天炎热的晚上,孟昶和花蕊夫人在摩诃池上纳凉,孟昶写了一首词送给花蕊夫人。

  四十年过去了,他还能牢牢地记住这首词的头两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他闲暇时回忆这件事,觉得这首词应该是《洞仙歌》,于是,决定自行补写。”

  本以为这个小序仅仅是苏轼用于交代写作背景,但阿越说,并非这么简单,字里行间有很多隐藏信息。

  “首先,小序可以推算出苏轼47岁时写下这首词。此时,正是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苏轼死里逃生,谪居黄州之时。”阿越告诉记者,了解苏轼的人都知道,苏轼年轻的时候,是不写词的。“苏轼是到37岁,任杭州通判时才开始写词。那一年是熙宁四年,他上书谈论王安石新法的弊病,惹恼了王安石,他被迫自请出外——因为政治上的不得意,这才开始了苏轼的宋词生涯。”

  了不起的是,换作他人,在郁郁不得志,身陷囹圄之时,即便能出口成章,吟诗作赋,也多为凄凄惨惨戚戚的聊以自慰,但苏轼不是。阿越感叹:“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监视。然而,他在黄州留下的作品是什么呢?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留给后人的形象,是一个历尽劫难,却仍然洒脱、超旷的背影。”

  有意思的是,凭这首《洞仙歌 并序》,还能看到同一时期苏轼的另一面:除了豪迈,他还温婉。严峻的环境根本没有打压他对生活的热情。阿越介绍,这首《洞仙歌 并序》,周汝昌读后,直言“坡公的词,手笔的高超,情思的深婉,使人陶然心醉”,大赞“词家之圣手”、“他人总无此境”。

  只需余力

  他就“指出向上一路”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这是《洞仙歌 并序》的上半阙。阿越坦言,“这上半阙词,写的是后蜀主孟昶与花蕊夫人的闺中之事,苏轼写得很简单,很直白。但在苏轼的笔下,只看见美,纯粹的美,没有半点低俗,这,就是苏轼的‘高出人表’之处。”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这是下半阙,上下半阙是交相对应的。“上半阙的背景是‘热’,下半阙的背景是‘静’。孟昶牵着花蕊夫人的素手起来,走到寂静的庭院中,一起看天上的星空,非常浪漫。”阿越说,从下半阙,可以看出两人看星星的时间,“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是什么呢?所谓‘月穆穆以金波’,金波就是月光,月光已淡。‘玉绳低转’,所谓‘星曰玉绳’,玉绳本是一颗星的名字,玉绳星。但在这里,玉绳是群星的泛指。群星低转,夜已深了。”夜深人静,花蕊夫人却在掐着手指,算这盛夏何时才能结束,秋天什么时候到来,殊不知,在这不知不觉间,似水流年,岁月变换。“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很多人读到这最后两句,觉得苏轼一定是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在里面。但我认为,他这两句,只是勾勒一种意境,花蕊夫人纤手挽时光的意境,苏轼在自己的人生中遭逢的意境,对时光荏苒的种种感受……”阿越坦言,就单纯地沉浸于苏轼的意境之中,何必汲汲于什么道理呢?“便如历代词评家所说的,苏轼写词,用的只是‘余力’,他根本不是醉心写词的人,但偶尔写一首词,就‘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过往人们只注意到苏轼对豪迈词的开拓,却不知,对婉约词、闺中词,苏轼同样是‘指出向上一路’。”

  小序中已经交代,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在苏轼的笔下,花蕊夫人是这摩诃池上画中人。而据阿越透露,花蕊夫人也是写这摩诃池的大才女。在她所作的《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中,有这样一句“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比起苏轼从老尼处听来的摩诃池,花蕊夫人的才情将这处人间仙境描述得更为细致。

  东华门遗址唐代摩诃池庭院建筑

  字里行间

  透出对家乡的思念

  很多人觉得,苏轼此词,赞美了后蜀主孟昶和花蕊夫人的美好爱情。对此,阿越表示:“苏轼写这首词,想要表达的,远远不止于此。”阿越告诉记者:“如果把这首词和他两年后,也就是元丰七年离开黄州时所写的那首《满庭芳·归去来兮》放在一起读,我们才更能理解苏轼当时的心境。‘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开篇的悲哀,浸透于纸背,在苏轼的词中,是极为罕见的。可想而知,旷达的苏轼,在这仕宦的苦旅中,是多么地想念家乡眉山。”同样的思乡之情,也蕴含在《洞仙歌 并序》中。阿越说:“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词,真的只是小序中所说的‘暇日寻味’吗?其实,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苏轼对家乡眉山的思念。”

  如何看出这首温婉多情的词,是苏轼的一片乡愁?阿越解释道:“这个小序,有一个常常让人们忽略的细节。为什么,四十年后,苏轼还能记得七岁那年听人说起的两句词?为什么,他偏偏对‘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记忆如此深刻?”阿越建议,若要深读这首词,就要去翻翻《宋史·苏轼传》,仔细了解苏轼的少年时代。“当苏轼还是一名少年,他有两位偶像。一位是东汉党锢之祸中的范滂,一个是庄子。苏轼的一生,都受着这两人的影响。阿越介绍,苏轼读完《庄子》,感叹‘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庄子说出了他心里想却不能说出来的话。“在《庄子》中,有一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姑射仙子,‘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再来读‘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苏轼会对这两句词数十年不忘。明白了这一点,就还应该知道,词中的花蕊夫人,并非单单是历史上那位花蕊夫人了。她是苏轼心中的女神,是姑射仙子投射到花蕊夫人身上的形象,这是一个合二为一的完美形象。”阿越还认为,词中的一句“起来携素手”,苏轼没有明说牵着花蕊夫人手的人是谁,是因为另有所指,“尽管从小序来看,表面上应该是孟昶,但实际上,亦是苏轼自己。正如花蕊夫人身上,投射着姑射仙人的影子。苏轼的形象,亦若隐若现地代入其中。”

  难忘少时阅读的文字,留恋青春迷恋的女神。在家乡,苏轼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阿越感叹,豪迈的苏轼,也会想念家乡,怀念少年时代,“这才是一个真实、完整,有血有肉的苏轼。”所以他才能写出:“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生,足够跌宕,一代文豪经历了太多,感受了太多,而他乐观的性格,方能使他归来仍是少年。

  【杂谈】

  摩诃池上水晶宫

  盛世繁华成烟云

  “水殿风来暗香满”、“时见疏星渡河汉”。苏轼笔下的摩诃池,堪比人间仙境。

  那么,摩诃池真实存在过吗?究竟是什么模样?

  2月26日,记者对话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四川本土文化研究者浅夏,听她讲述摩诃池的前世今生。她直言:“在历代文人对摩诃池记载描述中,最美丽动人的应该是苏东坡的《洞仙歌》了。”

  去年,浅夏所著的《锦水花间——千年前的成都》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她梳理了前后蜀短暂的六十年间,成都的风韵绵长。其中,就有摩诃池。关于“摩诃”这个名字,浅夏告诉记者:“摩诃是梵语,为大之意。”据唐人卢求《成都记》载,582年,隋文帝杨坚第四子杨秀镇蜀,被封为蜀王。为修筑蜀王府和子城,先后命人直接在城中取土,故而留下一个巨大的土坑,后渐积雨水形成一个大池。有西域僧人到成都,见如此巨大之水面,感慨称之“摩诃宫毗罗”,毗罗为龙,意为此池大而有龙,故名为摩诃池。

  隋代摩诃池卵石驳岸

  史料记载,摩诃池形成初期,面积约500亩,杨秀在其上建散花楼,用来游宴取乐。王建称帝建立前蜀后,修建的皇宫就在摩诃池畔,从此,摩诃池由公共游乐之地变成皇家禁苑。

  到了孟昶即位,摩诃池的面积再次扩展,浅夏说:“据现代考古发现的摩诃池西北角和南角判断,后蜀时期的摩诃池有1000余亩,达至鼎盛,成都也迎来历史上一段特别安逸美妙的时期。”

  据说,孟昶在摩诃池上建起一座奢华的水晶宫殿,用楠木作柱,以沉香为梁,拿珊瑚雕刻成窗花,以碧绿玉作窗户。四周墙壁不用砖石,而是用长达数丈开阔的琉璃镶嵌砌成,内外通明。在盛夏夜,用水车将摩诃池中的水抽到宫殿的顶上,再洒落下来,用于降温。“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助得圣人高枕兴,夜凉长作远滩声。”花蕊夫人所写的《宫词》中描写使用人工脚踏龙骨车提水,实施人工降雨。“可见无论其当时的建筑技艺还是制造工艺,后蜀宫廷不说是独步天下,起码也是独出机杼,目前还没有发现比摩诃池龙骨水车更早的人工降雨的历史记载。”浅夏说道。

  摩诃池繁华时,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可以到摩诃池上泛舟游览,宴饮聚会。浅夏说:“严武、韦皋、高骈等都曾游览摩诃池,杜甫、高骈、武元衡更是写下诗句赞美摩诃池的秀美。”只可惜随着后蜀的灭亡,摩诃池逐渐淤废。后来范成大、陆游也有诗句留下,但都是叹息华丽的宫池已成牛羊漫步、荒草萋萋处,只剩下一些残存的宫墙供后人怀想。

  【寻迹】

  留此一片土

  犹是成都城

  作为一个传奇的存在,找到摩诃池一直是考古界的梦想。

  2013年,考古人员在成都体育中心附近发现一处重大古代遗址,其中包括唐代建筑基址、明代蜀王府和人工河遗址以及此前存在于文人诗词中的摩诃池遗迹。2014年,这处遗址被命名为东华门遗址。2016年7月3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宣布,在成都市三医院综合楼工地现场,发现极可能是明代摩诃池的回填堆积,大致可以推测是明代摩诃池的西北角。结合此前的考古发现,基本可以确定这座位于成都市中心的人工湖面积一度超过一千亩。

  东华门遗址唐代摩诃池庭院建筑

  记者曾经进入考古现场,看到一段7米深的沟壑,这正是摩诃池的一段。在沟壑的土中,藏着瓦砾、青花瓷等物品,据考证,其为明代回填的堆积物。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四川本土文化研究者浅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介绍这段回填的历史。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将大半个摩诃池填平,于蜀宫旧址修建蜀王府。明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1665),蜀王府废墟上又兴建起贡院,只有西北隅仍残留少许水面。到了民国初年,摩诃池全部被填平成为演武场。之后,摩诃池隐没不彰。

  如今,行走于成都体育中心周边,青龙街附近,考古遗址被保护着,继续着发掘。这处规模宏大,有着丰富遗迹和文物出土的地方,向世人证明该处正是千年前成都城市的地理中心,也是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为了解曾经盛极一时、极具皇家气派的摩诃池、宣华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都极力主张,进一步开展唐代摩诃池、建筑遗迹和明代蜀王府的保护、复原和展示研究,并着手编制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方案。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晶的一句话尤为动人:留此一片土,犹是成都城。

  成都市规划局以东华门遗址发掘为契机,启动了东华门遗址公园规划研究。在规划方案中,围绕天府广场,以人民中路为界,不仅打造“前厅后苑”格局,整个片区还要兼具中央公园、文化中心、城市遗址的城市功能。那些闪亮的记忆正逐渐被唤醒。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