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李成 文/图

祠堂正殿。

石堡古祠外景。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叶家祠正山门遗迹。
立山据险,功能完备,山门巍峨,石堡围屋,建筑瑰宝,故事好多……叶家祠给人留下的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描述。1月9日,记者陪同民俗研究专家秋石考察位于仁寿县北斗镇洞湾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叶家祠,感受到了满满的乡愁。
浏览: 叶家祠的前世今生
叶家祠坐落在洞湾村立民山顶,四面悬崖陡壁,极难登攀,寨前寨后有山门可上。前山门现存有近6米高的牌楼石坊。祠堂主建筑——石堡围屋,建在前后山门之间的顶部,坐南朝北,占地1.5亩,另有两个蓄水池和通往前山门的石梯步道、文武庙、九龙寺等附属建筑。
祠堂系庭院式复合型建筑群落,共两进,呈“日”字形布局,分正厅、中厅、下厅,两边厢房连通;采用穿逗式、抬梁式房架、镂雕木饰,木石结构,小青瓦屋面,独立式“凸”字型封火墙,工艺精湛。
祠堂正殿内现存28通碑刻。从依稀可辨的碑文中,可以大致了解到叶家祠的前世今生。相传元末明初,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迁徙中,来自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李子坝中板桥的移民叶应龙、叶应虎、叶应祥三兄弟,在此占地落籍生根发芽。叶氏兄弟的后人经过上千年的打拼,慢慢壮大起来,成为北斗地界第一望族。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建起现在的叶家祠,后来经历了数次修缮。
新中国成立后,叶家祠曾用作金耀乡小学的办学场所。也正因为此,加上叶氏族人的竭力保护,叶家祠才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
1998年,小学堂迁出叶家祠。2007年清明节,叶氏族人在这里恢复中断了几十年的清明会,开席100余桌,并筹资数万元对祠堂进行了简单维修;同年,叶家祠被立为县级“文保”,2010年被立为市级“文保”,2014年被立为省级“文保”。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文保”。
据洞湾村党支部书记叶树林称,从列为县级“文保”开始至今,县文管所与镇政府一直聘用一位当地村民专职守护叶家祠,主要职责是防备偷取石材和清明山火。2015年,叶氏宗亲理事会多方筹集经费30余万元,打通了立民山后山门上山水泥路,并修建了停车场。
点击:叶家祠的文保价值
立民山上自古以来就没有一家农户,这里只有叶家祠,这似乎暗示着祠堂的选址非常特殊。
祠堂地处山巅,石筑墙体与陡峭岩壁浑然一体。从东南北三方眺望叶家祠,相隔数里都可望见山顶茂密的松林和祠堂建筑轮廓。而登上山头环顾四野,九曲南溪河、银蛇般的交叉小道、郁郁葱葱的田野以及错落有致的民居新房,可以一览无遗。
秋石先生一路考察一路赞叹。他说,从建筑学上看,叶家祠“全石无浆砌筑”的建筑方式,堪称四川近代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在整个川中丘陵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所谓“全石无浆砌筑”,就是建筑主体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不见一片砖块,而且砌筑过程中不用任何灰浆粘缝,全部是干缝砌筑。
叶家祠看护人叶志高告诉我们,当年修建叶家祠,用石500立方米,不少前来考察的专家都说其石料应用之广、用量之大实属罕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及后来修建农用灌溉渡槽过程中,山门围墙等处的条石陆陆续续被人撬走,但即使撬掉那么多石头,高耸的山门竟然没有垮塌!可见当时石工的无浆砌筑技术之高超。
祠堂围屋的正立面外墙上部开有数个窗洞。秋石认为,那是叶家祠最后一道防线的射击瞭望孔。“因为南溪通沱江、连长江,河运繁荣同时,这一带匪患也相应较重,叶家祠除了传统的祠堂功能,应该还有抵御匪患、庇护族人的防御功能。”
正山门拱形门的上方也开有一个大大的窗洞。推测因为那里有个过门阁楼,供守门人住宿的,窗口既是采光通风口,又是瞭望窗口。后来作为学堂的时候,这个阁楼上还摆了一个教学班。石壁上还有一排小孔,应是做过阁楼的抬楼梁的穿孔,同时抬楼梁也对山门起支撑保护作用。
拱形山门断壁一侧,以前还有石墙延伸过去连接围墙石垛;围墙石垛本来是建筑在一个鼓状巨石上的,这个鼓状巨石每逢暴风骤雨来临都会发出“嗡嗡”声,响彻整个洞湾;而在山门上山阶梯的中部,还横着一道沟——俗称“捡水槽”,防止山洪直冲山门,并利用捡水沟筑有一道山门的门禁,由此可见当时的洞湾山民处理散水和利用地形地物的智慧。可惜,如今除了一壁独立的山门断壁之外,其他都在业已消失了。
按照秋石的评估,时至今日,整个叶家祠的遗迹保存程度应该在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