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的壁画上,描述了与张献忠的渊源。

幽幽青城山,传说也是张献忠的藏银之所。
张献忠
眉山网记者 张玉 文/图
【核心提示】
随着江口沉银考古挖掘工作正式启动,张献忠遗留于彭山江口的诸多疑云也将在不久之后大白于天下。然而鉴于张献忠的金银珠宝数额巨大,关于其巨额财宝的去向也有诸多版本,除了“江口沉银”之外,还有多个“疑似藏宝地点”有待证实。本期,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眉山境外与张献忠“宝藏”有关的故事。
锦江断流“藏银”?
关于张献忠的巨额宝藏,还有一个说法是藏在了锦江江底。传说,张献忠在江口败北后,率领残部回到成都,因他要改走川北陆路,剩余的金银珠宝不便携带,于是,他召集大量的工匠,将锦江断流,并在断流的河道里,挖了洞穴埋了“所余蜀府金银铸饼及瑶宝等物”后,重新让工匠锦江复流。
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历来也有不少人相信确有其事。“顺治二年(1645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下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锢金’。”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在《鹿樵纪闻·献忠屠蜀》中就记录了张献忠在锦江藏银。对此,清初学者彭孙贻也在《平寇志》卷十二引查继佐的话,也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而涸其流,下穿数仞,实以黄金宝玉累亿万,杀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水藏’”。清朝的官修正史《明史·张献忠传》中有明确记载,“(张献忠)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阔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
对此,研究《蜀碧》的丹棱本土文化专家韩树明表示,对于张献忠在锦江藏银的说法,《蜀碧》中也有表述,张献忠的队伍在江口遭遇到杨展的伏击,大量的金银都沉入江底,于是,张献忠又带领残部重新回到成都府,将剩下的金银带走,一部分便藏在锦江底。更有人重新对“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重新作了解释,张献忠曾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治理水灾为名,将锦江截流,放入大量的金银后,再让锦江复流。由于怕在涛涛江水中难以找到财宝的藏身之处,于是在坑旁筑起石牛和石鼓,并以此为记号。
青城山采石厂“藏银”?
张献忠的金银珠宝甚多,关于其宝藏在何处的版本也多,其中还有一处是说张献忠的财宝藏在“青城山”中,同样也多不少人信服。
幽幽青城山,确像一个藏银的好地方,也许张献忠当初也是这样想的。相传,张献忠兵败之后,其最倚重的义子张可旺率兵进驻都江堰,并召集了300多名石匠到了青城山的支脉青峰山采石。奇怪的是,这批石匠在青峰山采石长达半年,却未见有人将石头运出山,也未修建任何建筑或者铺路,更奇怪的是这批石匠从此消失了,再没人看到过他们。对此,有人猜测可能是张献忠给张可旺下了密令,将金银藏在青峰山之中,为了掩人耳目,便以采石为名召集工匠,在青峰山采石材砌山洞,修地宫,藏入巨额财宝,而那些石匠则在完工之后被灭口。
这个少见的版本后来因为青峰山山麓的普照寺的一夜暴富,更是增加了不少的神秘感,也让不少人相信确有其事。普照寺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现在已经无从查起,只知道原来的寺庙在明末被毁,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873年)都江堰贡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记》中说:“寺历数朝,世有传人,明末火于献。”明确指出普照寺是被张献忠焚毁的。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普照寺仍然只是一座仅占地半亩的简易小庙,然而,乾隆中期,该寺方丈在未向社会各界化缘的情况下,大修土木,修成占地400亩,殿宇五重,与二十四诸天暗合的24个天井,与黄道周天同数的365间堂舍的宏伟大寺院。
这让许多人不禁联想普照寺的暴富与张献忠的金银或者曾经开采的大量石材有关。对此,民间流传着两个版本的说法,张可旺率领队伍在青峰山开采石材时,是他最信任的部下李定国负责建工的,工程刚完大西国的余部便被吴三桂的部队彻底灭了,李定国心灰意冷到普照寺当了和尚,后来他成为了主持,看天下已经太平,便取出了张献忠的金银修建寺庙。还有一个版本是,当时普照寺有一个叫果时的小和尚,到寺庙不远的一座山头割猪草,发现一处青草十分茂盛,割了之后意外发现有碎银,后来寺庙和尚组队来挖,终于挖到了一窖金银,这才有了普照寺大兴土木的资金来源。
这些版本虽然到现在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却为张献忠的巨额宝藏的下落留足了悬念,也有不少人根据这些线索踏上了寻宝之路。
【注:图片皆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