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0-12-17 09:59:08
责任编辑:何海娟
村情名片
彭山区谢家街道悦园村原本是市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大力实施以猕猴桃种植为主的“一村一品”,猕猴桃种植从无到有,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成为带动全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亩产值实现2.5万元。
悦园村顺利摘掉市级贫困村的帽子,被评为全省第一批“四好村”,市、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
我的小康故事
何红群: 脱贫圆了大学梦
12月14日,何红群正组织当地村民在自家果园内开展冬季修枝、绑枝、清园、涂抹营养液等工作,通过这些工作,让猕猴桃得以安全过冬,为来年丰收做好准备。
如今的何红群,已成为猕猴桃种植的专家,然而几年前,她还是水果种植的“门外汉”,加上女儿患有先天性脊柱弯曲,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艰辛。
悦园村着力打造万亩猕猴桃基地。
据了解,几年前,何红群一家的收入还主要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一年仅有1000余元纯收入,想给女儿治病,完全无能为力。2013年,何红群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年年底,在彭山区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帮扶下,何红群在原本种植传统作物的3亩土地和亲戚家闲置的5亩土地上种上了柑橘,又流转了近10亩土地发展猕猴桃。
“流转土地有免息贷款政策,我一共贷了3次共14万元,树苗、肥料和种植猕猴桃需要的钢丝、木桩都送上门,发展一亩还有500元补贴。”何红群说,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让她放心大胆地发展产业。
村里每个月还会开展一到两次农民夜校活动,不时有省农科院专家教授到果园里现场授课,每一场培训何红群都不会缺席。慢慢地,她的种植技术越来越好,柑橘和猕猴桃的品质不断提高,收入也节节攀升。
“今年,猕猴桃收购价格卖到了8元至10元一斤,基本都是往年的回头客。”何红群高兴地说,每年,她在朋友圈发出猕猴桃挂果的图片后,都会有不少收购商通过微信订购。
凭借发展猕猴桃和柑橘,2016年年底,何红群一家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同年,女儿手术成功,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目前,何红群一家人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
脱贫之后,何红群一家好消息不断。2017年,何红群自考了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技术专科,圆了她的大学梦。今年7月,她大专毕业,正在准备考四川农业大学会计本科专业。“不能总想着靠党和政府,自己学到一门技术才是硬道理。”何红群说。
何红群在猕猴桃园内忙着绑枝。
今年,彭山区村级建制调整后,踏实肯干又有想法的何红群还被吸纳进了悦园村临时党支部,以妇女主任的身份参与临时党支部工作。
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村干部,从技术“门外汉”到川农毕业生,何红群的小康故事是时代大潮和个人奋斗相结合的生动写照。
我们村的小康“密码”
悦园村原本是一个传统丘陵农耕村。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工作思路,市、区有关部门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考察,发现该村土壤很适合种植猕猴桃。
于是,在市、区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该村党员干部及部分村民率先示范,小面积试点种植了猕猴桃。猕猴桃成熟后,很受市场欢迎,猕猴桃种植由此逐步在全村推广开来。
如今,万亩猕猴桃园中暗藏着悦园村的小康“密码”。
种得好 打造万亩猕猴桃基地
悦园村9组一处30余亩的猕猴桃果园,每到成熟时节,都会有40余名当地村民在猕猴桃架下帮忙采摘。
猕猴桃丰收。
该猕猴桃园的业主是成都人周光明。2013年,在彭山区良好的区位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下,周光明到悦园村流转了30余亩土地发展猕猴桃,并在种植中采用喷滴灌、病虫害物理防治等先进技术,种出的猕猴桃品质优良,深受收购商青睐。“今年的价格还不错,加上产量提升,销售收入达到20多万元。”周光明乐呵呵地说。
产业发展起来了,周光明还不忘回馈当地群众。每年套袋、采果时,他都会聘请本村村民,尤其是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村民到果园务工。
“帮助业主采摘猕猴桃,每个两毛钱,一天能挣200多元。”长期帮忙采摘猕猴桃的已脱贫户张树安高兴地说。据该村第一书记王振宇介绍,村民在当地农场做临工,一年能挣上万元。
据了解,为推进猕猴桃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悦园村共引进了58家有知识、有资源、有实力的业主,为猕猴桃种植带来新理念、新技术,喷滴灌、病虫害物理防治等现代化农业设施设备的广泛应用,助力了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已有4300余亩,成立猕猴桃家庭农场65家,并逐步辐射带动周边村形成万亩猕猴桃园。村里还成立了以本村猕猴桃种植户为主的红阳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等4个专合社,每月借助农民夜校等平台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帮助广大果农不断提升猕猴桃品质。悦园村猕猴桃远近闻名,每年一挂果,成都、北京、陕西等地的收购商便会开始预订。
卖得好 推进产销一体化
酒香也怕巷子深。悦园村的猕猴桃卖得风风火火,既有品质过硬的原因,也和该村在销售方面下的功夫分不开。
“我们合作社除了经常组织果农开展种植培训外,还会帮助果农联系业主销售,同时组织开展线上销售培训,实现抱团发展。”悦园村红阳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有关负责人称。
悦园村1组村民赵鹏超是合作社成员之一,一共发展了52亩猕猴桃,今年产量达到6万公斤。按照合作社的指引,他在微信和合作社平台上发布了猕猴桃产量、品质的消息,刚挂果就被北京、广州等地收购商收购一空,收购价达到11元/公斤。
作为一位85后彭山人,向珊是悦园村电商销售的领头人之一。几年前,她还在大学任教时,发现猕猴桃线上销售很有前景,正巧悦园村猕猴桃产业发展势头正旺,她便毅然来到悦园村发展电商。
如今,悦园村猕猴桃通过线上销售的方式卖到了更远的地方,产品价格也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申请成为四川扶贫商标产品后,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猕猴桃通过互联网大量对外销售,收入显著提高。
“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我们通过电商销售,2019年销量达到了100万斤,其中贫困户种植的猕猴桃就有百分之十以上。”王振宇说。
据悉,悦园村通过培育电商,推进产销一体化,让当地的猕猴桃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直接带动了总销量。今年,该村猕猴桃平均亩产5000公斤,产业总产值达5250万元。
新闻链接
脱贫“四不摘” 稳固脱贫成果
2016年年底,彭山区所有贫困村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脱贫后,该区坚持脱贫责任、政策、帮扶和监管“四不摘”,保持发展劲头,巩固脱贫成果,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拥有稳稳的幸福。
责任不摘。从区到镇(街道)、村,该区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三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构建起了责任闭环,以“责任不摘”的决心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不返贫。
政策不摘。坚持对退出的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并根据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更新政策内容,确保扶贫政策更精准、更高效。
帮扶不摘。全区各帮扶部门、帮扶责任人构建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空间,确保摘帽不摘帮扶。并从“大水漫灌”优化为“精准滴灌”,从“扶贫”到扶志、扶智,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疫情期间,彭山区还创新帮扶形式,运用建档立卡APP,组织帮扶责任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电话慰问近万次,确保帮扶不断链。
监管不摘。开展常态化督查暗访,营造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零容忍”的高压态势,每月对相关领导、行业部门、镇(街道)、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察,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的检验。
以脱贫责任、政策、帮扶和监管“四不摘”为举措,彭山区把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工作不断档,发展不停步,稳固脱贫成果,走向小康生活。
智志双扶 推动彻底脱贫
2016年12月22日,彭山区首批10个贫困村农民夜校授牌。此后,该区所有村、社区的农民夜校陆续挂牌开班。
农民夜校是彭山区产业扶贫加扶志扶智高质量脱贫路上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了解,2016年年底,该区35个市区级贫困村全部摘帽,1147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开始进入巩固阶段。为让脱贫户稳固脱贫,农民夜校应运而生。
彭山区在农民夜校授课方式、授课队伍、授课互动上想办法,形成了农民夜校不拘泥于时间,不拘泥于地点,以乡村本土人才为主,区级师资库为辅,根据群众需要及时调整上课内容的模式。覆盖全区所有村、社区的农民夜校,在实用技能培训、强化文明新风和知恩感恩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彭山区持续把扶志扶智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
强化文化扶贫,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坚持开展“一月一主题”扶贫志愿服务活动,集中开展励志宣讲、道德讲堂、感恩教育等主题志愿服务1000次以上。
创设“彭山e支部”智慧党建平台,实现“掌上学习”“指尖教学”。统筹农民夜校、党群集中活动日等培训教育平台,开设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实践课堂,大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道德法治教育、基层治理教育、文明新风教育和知恩感恩教育,累计开办各类培训2100余场9.8万人次,有效助力脱贫。
以“学习道德模范,脱贫致富光荣”为主题,在有脱贫任务的行政村全覆盖开展“脱贫不忘党恩、致富感谢祖国”教育活动,传递道德正能量,进一步增强和激发广大农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项智志双扶的举措推动实现了从思想和行动上彻底脱贫。(林茂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