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0-07-29 09:51:51
责任编辑:何海娟
编者按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作为工作着力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今年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由负转正,经济复苏态势呈现积极变化。上半年全市GDP完成642.21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19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256.68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301.34亿元,增长1.3%。
今日起,本报结合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从“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4个方面,深度聚焦我市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具体做法、取得成效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为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再谋新举、再添信心。
抓实生猪生产。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眉山作为农业大市,如何答好“农业多贡献”这道大题?就是要以现代农业体系为重点,推进农业园区和农业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增长多作贡献;要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让特色产业持续发力,让农民增收致富,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多作贡献;同时要抓实农业生产,加快恢复生猪产业,守住老百姓的“粮袋子”“菜篮子”,为稳产保供多作贡献。
抓实农业园区建设
为经济增长多作贡献
一排排茁壮的南瓜藤整齐划一地在自动化设备上生长,一株株挺拔的番茄藤挂着最后一批鲜红的果实,几位身着绿色工作服的植保人员脚踩万向轮登高车在植物行距间穿梭……7月24日,位于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凯盛浩丰眉山(西南)智慧农业园内,瓜果蔬菜在现代化的栽培技术下长势喜人。
(西南)智慧农业园大棚内植保作业。
“目前番茄采摘已进入收尾阶段,大棚内主要种植的是贝贝南瓜。”凯盛浩丰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该农业园是凯盛浩丰眉山(西南)智慧农业园的一期工程,大棚面积110多亩,是目前西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智慧农业“超级大棚”。大棚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所有的蔬菜苗生长在插着滴灌设备的椰糠条里,再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水肥占比进行营养输送。此外,棚内还分布着几十个传感节点,采集传输数据,调节植物最佳生长参数。在高科技设备的支撑下,其蔬菜产量是传统大棚种植的5-6倍,且用水量仅相当于传统种植方式的二十分之一。
“现在正是南瓜的授粉期,授粉完毕再过45天就可以进行采摘。”凯盛浩丰相关负责人说,大棚旁边是温室生产服务区,里面安装着智能包装线。蔬菜水果摘下来马上进行智能包装后再销往全国各地,或者迅速放入气调库,保证其新鲜度和口感。“我们都是订单农业,主要通过盒马鲜生、源本生鲜等大型新零售营销平台进入市场,销路完全不愁。”
作为工业化思维下的农业新项目,智慧农业大棚不仅摆脱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更是大大地解放了劳动力。
正在大棚里作业的张秀林是东坡区太和镇莲墩村6组的村民,以前自己种地,体会过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如今在现代农业生产线上工作,采摘负重都由机器完成,没有体力活,他表示相较以前轻松太多。“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上午6点到12点,下午从4点到6点。工资靠计件,手脚麻利的一个月能挣4000元,且离家近,能够兼顾赚钱和顾家。”张秀林说。
近年来,我市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以“真金白银”促进农业园区发展,同时整合工商资本,引进华侨城集团、正大集团、华西希望集团、褚橙公司等39个重大农业项目和1200余名业主,投入农业园区建设,完成现代农业投资100余亿元,形成园区建设的强力主体支撑。
高标准农田建设。
东坡现代农业园区跻身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青神竹编产业园入选“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岷江现代农业园区获评“中国农业公园”……如今,我市已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园区农业等现代农业亮点纷呈。
特色产业持续发力
为脱贫攻坚多作贡献
“今年的李子又脆又甜!”“这边树上的更巴适,好大颗。”近日,洪雅县柳江镇兴胜村,漫山遍野的李子树上,丰收的果实压弯了枝条。这100多亩凤凰李是兴胜村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抱团发展的产业。今年初挂果,村民们都很开心,争着帮忙采摘。
位于洪雅县东部的柳江镇兴胜村,由原郭沟村、张沟村、兴胜村合并而成,共有21个村民小组、1818户5509人。“村民种地效益不高,村两委无资金办事,村级基层组织有心无力”一直是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瓶颈”。2017年,兴胜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施财政扶贫抱团发展产业项目,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成立了鼎力种养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规模种植凤凰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
特色产业持续发力。
在困难党员的示范引领下,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团结一心,将财政扶贫产业发展资金28.2万元注入合作社,并选出法定代表人,成立理事会,由合作社负责统一进行凤凰李的种植、管理、销售;党支部组建监管小组,负责定期检查项目、财务运行、合作社履行职责情况等。
“这批李子树是2017年栽种的,未投产前,建档立卡贫困户按入股资金的5%作为保底收入,凤凰李投产后,按实际收入进行分红。”兴胜村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凤凰李初挂果,还没有成熟时就已经有十几个水果供应商联系购买,卖果所得利润的5成将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收益,3成作为合作社再发展资金,2成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50岁的张令人是原张沟村4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在合作社做流水账和技术管理工作。“我身体不好,患有糖尿病得长期吃药,跟大家一起抱团发展,我也要尽自己所能作出一点贡献。”张令人说,现在合作社给他发的工资,加上果树分红,家庭人均年增收在3000元左右。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343人已全部脱贫。此外,还吸引了非贫困户12户加入合作社,今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近3万元的收入。
特色农业助力脱贫攻坚。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最关键。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特色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农业产业扶贫增收效果明显。截至2019年底,全市农村16.2万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316个省市贫困村达标退出,提前一年基本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翻看今年上半年“三农”成绩单:晚熟柑橘107.8万吨,增长10.1%;茶叶9010吨,增长6.8%;中药材2578吨,增长17.3%;奶产品7.53万吨,增长8.34%;家禽2021.65万只,增长21.3%;水产品6.8万吨,增长3.25%……“今年在疫情防控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发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东坡泡菜、眉山春橘、竹、生猪、粮油五大产业为主导,奶业、禽蛋、水产种苗、东坡蜂蜜、彭山设施葡萄、仁寿枇杷、洪雅茶叶、洪雅藤椒等特色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2020年,全市泡菜销售收入预计突破200亿元,柑桔产业产值预计达到100亿元以上。
扎稳“粮袋”丰富“菜篮”
为稳产保供多作贡献
自古“粮猪安天下”,在今年疫情防控和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更应该抓实粮食、生猪生产,为基本民生供给多作贡献。
“8月初,这一批680头商品猪就要出栏,都是通过屠宰场供应到眉山本地市场。”7月27日,在东坡区多悦镇会龙村6组的蜜乡园养殖农场,记者通过养殖业主童月如的手机监控视频,看到农场内一排排标准化的圈舍内,全是即将出栏的肥猪,其间只有一个工人在照料。“喂料、加水、清理粪便都有机器操作。”童月如说,养猪场占地410亩,周边配套种植春见、爱媛等果树600多亩。在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现在猪场的防疫措施很严格。“从外面拉回来的饲料先整车消毒一次,转运过程中还要消毒,连养猪场周边我们都全部用防鼠板围了一圈,防止老鼠钻进来。"
今年以来,我市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将省定216万生猪出栏基本保障任务和今年新建620个德康生猪养殖单元分解落实到区县;出台《眉山市促进生猪生产发展十条举措》,从财政金融、用地保障、备案审批、体系建设等10个方面着力解决生猪产业发展痛点、难点和堵点;同时强化疫病防控,对养殖场(户)、屠宰场、冻库等重点环节开展动物卫生监督巡查,严格生猪调运监管、严格屠宰场监管,向全市44家屠宰企业派驻兽医250人,全面开展非洲猪瘟PCR自检,未检出阳性样品。全市156个动物检疫申报点共安装电子出证设备220台,全部实行网络机打检疫出证,纳入四川“智慧动监”平台监管。
多措并举之下,全市畜牧生产稳步向好: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67.3万头,连续4个月环比上涨,呈逐步恢复态势。
“总体来说,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压舱石’是稳起了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农产品供给总体平稳有序,价格变化基本正常。在粮食生产上,小春作物克服局部干旱、“倒春寒”小麦病虫害等不利影响,全面丰收。上半年,全市夏粮产量6.5万吨,同比增长0.7%。目前,全市128.6万亩水稻长势良好,已进入抽穗扬花期;通过撂荒地复耕、征(占)而未用地扩种、幼龄果园间作套种、池塘浮板种稻等措施,今年大春扩种3.56万亩,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杜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