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参与,义务植树。

清洁能源成套装备制造生产中。

东坡岛全景图。陈骏 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每在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中散步,《滕王阁序》中的这句话总会在脑海中闪过。这座城市的山水之美,叩击着我们的心弦,让我们禁不住变得诗意起来。 建市晚、发展相对滞后,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还是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眉山的回答坚定有力——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守住这方山水,就守住了一个金饭碗。“十二五”期间,我市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给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环境保护
标本兼治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眉山网记者 王允浩
镜头
镜头一:2015年12月15日中午,冬日阳光洒落在东坡湖,人们或湖畔悠闲散步,或老友相对棋盘厮杀……这样的景致要搁在5年前根本难以想象,而今,东坡湖乃至东坡岛,已经真正成为眉山人的骄傲。
镜头二:“晚上收工回家,可以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不用再像以往,冬天洗澡之前必须得先吃感冒药。”2015年11月起,东坡区太和镇村民牛青开始在岷东新区一处工地打工,经常一身臭汗迈进家门,但根本用不着手忙脚乱添柴烧水洗澡了。随着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力度加大,享受热水澡、如厕环境改善,这一切对于牛青等村民来说再也不是梦想。
镜头三:“煤改气解民忧,既惠民,也能共创优质用餐环境!”2015年12月5日,眉山城区赤壁路一烧鹅店老板李莲春讲述着煤改气带来的好处,环境改善了,食客上门心里也舒坦了。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我市积极开展煤改气工作,督促餐饮业主更换清洁能源,安装净化设施,减少油烟污染,一系列惠民措施深得广大商家好评。
见证
东坡湖污染治理是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重大市政工程,是改善眉山城区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推进东坡岛建设的重大基础工程。自从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开放后,家住湖滨路一小区的市民陈先生每天清早都会在岛上跑步。“这样的感觉真不错。经过整治和建设的东坡湖,已经彻底告别‘臭烘烘’,真正融入市民生活,让人从此有了向往之心。”陈先生说。
5年间,陈先生见证了东坡湖和东坡岛的变迁。
“严格来说,在2013年5月以前,东坡湖饱受诟病,沿岸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排入湖中,湖面垃圾漂浮,臭气熏天。”陈先生回忆昔日东坡湖境况时说道。自2012年11月以来,东坡湖污染治理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责任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工作,从此,东坡湖开始有了改观。
“事实上,整治力度有目共睹。”陈先生坦言,很多人都有些许质疑,东坡湖究竟能否治理彻底?因此,和陈先生一样,整个整治过程中,不少市民会自发到现场进行监督,有的甚至用手机、相机记录下整治瞬间。“东坡湖污染治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用不同方式参与其中。”
在这5年间,陈先生对东坡湖的变迁如数家珍:船只搬迁、清淤、引进活水、修建亲水平台,直到后来,湿地公园开建……
看着碧波荡漾的东坡湖,陈先生高兴地说:“如今,随着东坡湖保护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景区生态焕然一新!我想,老百姓对东坡湖和湿地公园是有感情的。湖畔、岛上,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悠闲散步、玩耍,这也是对治理和建设成果的一种肯定!”
如今,东坡湖及东坡岛真正成为眉山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也当之无愧地成为眉山人的骄傲,而这种变化正源于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着追求。
举措与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从农家田园到乡村城市,先后诞生了一大批生态建设样板,共创建1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创建39个省级生态乡镇,45个省级生态村;创建419个市级生态村,3106户市级生态家园。
工业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造纸、化工、印染等涉水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先后4次大规模集中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03家。在重点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污染责任保险,完成13家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完成14家重点企业的污染责任保险。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把新上项目环评准入关,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十二五”期间,审批项目432个,对9个不符合产业政策,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予以否定。向上争取各类环保项目资金3.8亿元,加强污染防治,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狠抓城市污染防治,开展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扬尘、机动车尾气、燃煤和餐饮油烟等专项治理行动,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155家,淘汰10蒸吨以下小锅炉88台,淘汰黄标车1.1万辆。加强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的监管,无害化安全处置率到达100%。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理,规范运行,完善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二厂建设,加强东坡湖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完成30个乡镇203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其中,扎实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作,总结推广丹棱县“两池六改一集中”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模式(建沼气池、污水处理池、改厕、改厨、改圈、改水、改路、改庭院、垃圾集中收运处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321”模式(建好沼气池、干粪池、沼液收集池“三个池子”,做好减粪、减液“二次减量”,成立一支抽施粪机服务队),推广洪雅县“四加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一乡一示范、一村一产业、一组一风貌、一户一循环)。开展村庄连片整治,重点乡镇修建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增设了垃圾贮存、收运设施,按“户收、村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开展农村垃圾收运处置。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全市5年来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对8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了挂牌治理。全面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流域总量控制、农村面源治理、涉水企业污染深度治理、建设乡镇污水处理站等方式,逐步清理污染源,净化流域水质,取得初步成效。
“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实施减排项目183个,其中涉水减排项目121个,涉气减排项目62个,实现化学需氧量净削减5007吨、氨氮净削减494吨、二氧化硫净削减7062吨、氮氧化物减排量1744吨,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全市各类环境污染投诉纠纷同比明显下降,2015年全市环境信访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6%,市民对环境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工业污染防治、狠抓城市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扎实推进总量减排工作,至2015年,市委、市政府将环保工作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把环保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全市“党委决策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各司其职、全民广泛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 建生态宜居之城
眉山网记者 熊莉
镜头
“现在这水清亮了,河底的水草都能看得见。”2015年12月27日,站在醴泉河边,东坡区尚义镇的居民张冉说,现在的醴泉河已经不是以前的臭水沟了,如今,这里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大家能放心地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
醴泉河是东坡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分东西两段,总长度66.87公里,流域面积523.02平方公里。流域内分布着众多造纸厂、化工厂、泡菜厂等各类企业,被列为全省重点整治小流域之一。
曾经,醴泉河上臭气熏天,被各大媒体纷纷曝光。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还醴泉河一片绿波荡漾,还当地百姓一个碧水蓝天。因此,相关部门对醴泉河流域开展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根据流域承载能力和企业实际生产能力,严格核定沿线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关闭一些整改不合格的污染企业。目前,整治成效显著。
见证
“给我的感觉是,眉山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生态了。”近日,我市一家企业的员工邹月介绍,他所在的企业经常都会有上级领导来调研视察,说得最多的就是要重视节能降耗,就是要创新技术,努力实现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友好的产业。
“就拿我们企业来说吧,在技术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多,相关技术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邹月表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唯有不断创新技术,改进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眉山这几年的变化可以说翻天覆地,一些大型(全球五百强)企业入驻眉山,一些污染企业(如造纸厂等)逐渐遭到淘汰,眉山正一步步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举措与成效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贯穿于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科学发展,民生优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造纸、化工、印染等涉水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先后4次大规模集中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03家。在重点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污染责任保险,完成13家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完成14家重点企业的污染责任保险。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把新上项目环评准入关,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十二五”期间,审批项目432个,对9个不符合产业政策、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予以否定。向上争取各类环保项目资金3.8亿元,加强污染防治,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
节能降耗推进清洁生产。“十二五”期间,我市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应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淘汰造纸、陶瓷、水泥、耐火材料等行业落后产能,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五年时间,预计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40%;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到2015年的2.534吨标准煤;淘汰落后和关闭各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90余户,累计节能20余万吨标准煤。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我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力转变生产方式,引进优质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大美眉山的锦绣画卷正逐渐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果——仁寿县文宫镇石家新村桃花全景。

宜居眉山。
美丽眉山
实施“三大工程” 共建美丽眉山
眉山网记者 梁昊
镜头
冬日的眉山,依旧生机盎然。2015年12月24日晚,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灯火璀璨。上千名市民聚集在此,参加眉山首届荧光夜跑活动。挥洒汗水,沿着湿地公园慢跑,一张张快乐的脸庞与这个城市缤纷美丽的夜晚相得益彰。
“在前些年,这样的场景是无法想象的。那时的眉山还没有湿地公园,很难找到具备荧光夜跑活动举办条件的场地。”活动举办方表示。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丽,当我们把夜跑的照片发到网上和朋友们分享时,那些外地的同学、朋友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美丽的城市而羡慕不已,纷纷点赞,让我们感到十分骄傲。”活动参与者陈女士高兴地说。
荧光夜跑等活动的顺利举行,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战略,通过“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三大工程,不断提升眉山的城市品位,为大美眉山的建设注入勃勃生机。
见证
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眉山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李静首提“全域生态化”理念。
2012年,眉山出台《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域生态化的实施意见》。推进全域生态化建设,立足眉山的独特资源禀赋,着力打造“绿海明珠、千湖之城、天府花园、文化名城”,把眉山建设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眉山高起点、高标准,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的大美蓝图。
2013年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绿海明珠”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设“千湖之城”的实施意见》,随后制定了《眉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制定了《眉山市中心城区水系规划》、《中心城区四湖规划》、《眉山市引水入城、引水入镇、引水入村、引水入园规划》和两区四县千湖之城建设规划,完善了全市《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和病险水库整治规划》,修订了《眉山市山坪塘整治理规划》。市上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9个专项工作组,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综合目标考核的权重。
随着“绿海明珠、千湖之城、百园之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08%,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超过8%,建成公园66个、在建26个。
举措与成效
以水为媒介 升级生态文明格局
2013年,全市“千湖之城”建设全面启动。紧紧围绕做活“水”字,坚持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三位一体”,实施一江两堰四湖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和山坪塘整治、引水“四大工程”。全市统筹,各区县根据各自实际,充分用好用足用活生态资源,把“千湖之城”大会战落实到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上。
近3年来,以“千湖之城”为统揽,以增水、活水、见水、碧水、甜水“五水”工程为载体,全市已实现新增和恢复水域面积80.5平方公里,完成投资56亿元。截至目前,“千湖之城”建设目标任务已完成80%,力争2016年实现“千湖之城”建设新增和恢复水域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美好愿景。
位于眉山城区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建成面积近1000亩,极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彭山区的“寿乡水岸·五湖四海”湿地公园新增水域面积1300亩;仁寿县的“天府农耕·响水六坊”整治河道2.8公里,配置景观1公里;洪雅县的“引青入城工程”形成城区10公里活水景观带;丹棱县实施丹顶湖、丹心湖、龙鹄湖等工程建设,打造了城水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休闲场所;青神县建成汉阳航电工程,新增和恢复水域面积4平方公里,同时依托思蒙河流域水系,建设了1500亩竹林湿地公园……零星水域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高了城市功能与品位,成为我市建设“千湖之城”战略最生动的注脚。
“千湖之城”项目为打造眉山现代工业新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活品质之城增添了极大的助力,让城市更加亲水。
以绿为底色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2013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绿海明珠”工程,将建设“绿海明珠”作为全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掀起城乡绿化热潮。与此同时,作为“千湖之城”和“绿海明珠”重要载体的“百园之市”项目也紧随其后,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近3年来,全市为“绿海明珠”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4.5亿元,“百园之市”建设累计完成政府性投资3.5个亿,这为眉山发展增绿添彩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3年的不懈努力,全市森林覆盖率增长4.08个百分点,达到48.08%,城乡绿化覆盖率达到50.81%,开创了眉山城乡绿化新局面。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公园66个,包括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景区公园、城区文化主题综合公园、沿河沿湖沿江沿路带状公园等;在建公园26个。公园林立,成为越来越多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提升了城市绿化品位。
环境的不断绿化、优化,让大美眉山显雏形。2013年启动“绿海明珠”建设以来,以“绿带”、“绿肺”、“拥翠”、“绿色家园”四大工程为载体,深入开展了全民绿化、城市增绿、通道添彩、集镇拥翠、乡村美化、园区绿化等六大行动,搭建了“绿色基地”、“绿色阳台”、“绿色医院”、“绿色校园”、“绿色庭院”、“绿色小区”、“绿色企业”等全民绿化平台;自“百园之市”项目建设启动以来,苏轼公园、苏辙公园、苏洵公园、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西来堰桥下及水碾河公共绿地景观工程、万景生态广场、万胜广场、土地乡文化活动广场、千亩湿地公园提升上档工程、麒麟广场已全面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全市上下同心协力,让眉山绿化硕果累累。“绿海明珠”项目启动以来,截至2015年末,累计建成“绿色基地”1万余亩,发动400余万人次义务植树1200万株以上、新增公共绿地40万余亩,建成规模上千亩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等10余个大型综合性公园,在全市主要交通干道建成了148.15公里由不同景观段交替组合、自然呈现四季不同色彩的多色谱林业景观带和24个园林景观节点,建成岷江水上绿色走廊24公里,建成44个面积不小于8000平方米的集镇拥翠广场,结合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建成75个“绿色家园村”,新增园区绿地5000余亩,形成了以森林为主体,乔、灌、花、草结合,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挥的城乡绿化新格局,基本实现“城镇园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网化、新村林果化”,加快推进了全市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百园之市”是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举措,眉山公园建设尊崇自然、生态人文、功能完备、业态鲜明、发展持续的基本原则,注重简约简洁和错位建设,既达到节约的目的,又形成一园一景、一园一业、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的良好效果。
以幸福为旨 优化生态文明生活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群众。在启动三大工程建设的同时,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建设目标,启动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通过强化配套,优化完善县域新村总体规划,对新村聚居点、旧村落和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布局。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精细化推动新型村庄建设,促进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完善公共服务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5个,其中,仅2015年就完成了310个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在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上,我市仁寿县大化镇水利村、文宫镇石家村被选为现场参观点,丹棱县作经验交流发言。丹棱县杨场镇狮子新村作为全省新村建设先进典型被《人民日报》宣传报道。
“幸福美丽新村”的辉煌成就,让村民真正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