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10 08:45:35
责任编辑:李佳伦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
9月11日,住建部县城建设现场会将在西南小城——丹棱县如期召开,届时,来自住建部以及全国各地住建领域的嘉宾将齐聚“大雅之堂”,共商城建之策、共破发展之题。
为何是丹棱?这座县域面积44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仅8.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8万人,城镇化率仅45.9%的小城,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何独到之处?
“作为‘千年古县’,丹棱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理应有所作为,也有着相当大的后发优势和调整空间……”从2024年12月25日持续至今的“献计丹棱”“金点子”征集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群众建言献策热情高涨,为丹棱县聚力“兴产、聚人、营城、惠民”发展主攻方向征集了不少真知良言。其中,当地市民黄志伟的建议——《丹棱发展,我有15计》从众多计策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他提出的“打好‘千年古县’之牌、完善县域环线旅游”等15条建议因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受到该县高度重视,目前其部分建议已经落地见效。
开门纳谏,广集民智,以“金点子”助力城市规划建设,只是丹棱县为城市“体检把脉”的一个渠道。近年来,丹棱以县城体检为契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精准找出城市痛点,科学搭建体检指标,客观评估运行状况,探索“先诊断、再治理、管长效”县城体检工作模式。
“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将其‘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始终置于科学、可控的尺度之下,不但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少走了许多弯路,最终方能建设出符合县域实际、人民满意的城市。”丹棱县住建局局长刘兵介绍,丹棱县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以“体检”参与主体、特色指标、实施过程和结果落地为重点内容,切实让“体检”赋能城市健康“生长”。
据介绍,为让“体检”主体多元化,丹棱打破“政府单一主导”模式,构建多方协同参与体检工作格局,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部门为成员的工作专班,覆盖县城所有社区开展民意调研,同时由北京建筑大学专家团队全程参与指标设计和问题研判,确保方向不偏。
为让“体检”贴合县域实际,丹棱立足“西南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小规模县城”定位,在48项共性指标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和发展个性需求,增设2项特色指标(需要改造提升的农产品产地市场数量、交易中心数量),形成丹棱“48+2”特色指标体系。
如何让“体检”结果客观真实?“体检”过程的科学化十分关键。该县聚焦“数据采集”到“评估分析”全过程,实施前,召开联席动员会、指标培训会等,普及指标内涵、填报方法,从源头避免错报漏报;实施中,建立“线上+线下+靶向”三维联动机制,围绕住房、社区、街区、县城4个层面,查找基础设施等5个方面82项问题;实施后,依托多源数据耦合分析模型,将客观指标与社会满意度相结合,通过“数据看现状、民意看感受”双轨互验,实现“精准画像”。
在“体检”结果运用上,坚持“无体检不更新、以体检谋项目”理念,建立项目谋划储备联席会制度,分维度、分级、分区、分类制定清单,形成“1+5+12+X”整治提升方案,精准谋划储备项目35个、总投资70亿元,打通“问题-方案-项目-投资”转化路径,以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让群众从“体检有感知”到“生活有变化”。
事实上,“人民城市人民建”只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理念的前半句,“人民城市为人民”则是检验建设成效、彰显城市温度的后半句。
“自从住进高品质、低成本的人才社区,我再也不用成都、丹棱来回奔波,可以一心扑在企业发展上!”落户于丹棱经开区的眉山和润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全省为数不多已投产的石英坩埚生产企业之一,项目一经投产便填补了眉山光伏产业链条的空白环节。在公司产能爬坡和市场开拓的关键期,一间57平方米的人才公寓让该公司总经理侯尧在丹棱彻底找到归属感。
如今,在丹棱县未来人才社区,已住进如侯尧这样的企业高管、大学毕业生、青年创业者等124人,这里时尚的设计、健全的配套、贴心的服务以及低廉的租金,成为当地破解高质量发展人才安居保障难题的突破口。
“从被发展遗忘的角落,到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典范,我们这里的390户人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也见证了党委政府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诺言。”位于丹棱县城区的中泰小区(一、二期)是丹棱最早开发的商品房小区,也是基础设施陈旧破败、小区管理混乱、邻里关系紧张的“重灾区”,2022年开始,这里启动了以修缮基础、增添设施、理顺管理、植入文化、和谐邻里等为核心的老旧小区改造。短短一年,小区完成了由“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的华丽蜕变,得到了小区居民众口称赞。
中泰小区(一、二期)是展示丹棱县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的一个窗口。2020年以来,该县以“拆墙并院”“完善功能”“拆墙透绿”“改治结合”为思路,突出“建”基础,“增”功能,“提”服务,筹集改造资金2.27亿元,对175个老旧小区(涉及5858户23540人)进行改造,2个小区获评四川省基层治理“百佳示范小区”。
“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买菜做饭不现实,幸好有这个综合体,九块钱一顿,三荤三素保证吃得饱更吃得好,解决了我的头等难题!”家住丹棱城区的李树清已年逾80,离家不远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幸福养老服务综合体成为她的暖心“港湾”。这处综合体由闲置国有资产改建而成,吃饭、打牌、喝茶、闲聊等功能齐全,老年人在此略作花销就可舒适度过一日。近年来,丹棱县投入养老资金5000余万元,闲置资产改造利用率80%,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46%。如今,在丹棱县城,像幸福养老服务综合体这样的助老机构已经遍地开花。
方寸间见品质,细微处显温度。无论是侯尧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后的如释重负,还是中泰小区住户对小区环境改变的交口称赞,抑或是李树清“老有所依”的真实体验,都是这座城市于无声处展示惠民温度的生动体现,但远不是全部。
近年来,丹棱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建设,致力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一方面,丹棱始终把抓工业、强制造摆在首位,着力形成以城促产、以业聚人良好局面。主动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趋势,调整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主攻光伏+储能、低空+装备、食品+生物等产业细分赛道,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占比提高至42%,让城市发展更有方向。
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文化与城市相互滋养,将大雅文化基因植入城市肌理,深挖大雅堂、千年白塔等文化IP,建成“六公园三广场一街区”等特色文化场所,让城市处处有故事、步步见文化,聚焦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新建大雅堂博物馆等“四馆”并免费开放,推出大雅文化等研学线路10余条,打造“乡村春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新举办“我们的节日”等活动300余场次,让城市因文化而更具凝聚力、更有自信心,实现“省文明城市”首创即成……
同时,丹棱始终把强功能放在突出位置,优先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打造全龄友好空间。该县深入推进学区制治理和集团化办学模式,新建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常态举办“六月六”朝山会、桔橙节等活动,深挖丹棱“老味道”,以“特色节庆+时节宴席”激活消费,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紧扣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家庭育儿服务痛点,推进“一老一小”设施建设,新建老年养护院、养老服务综合体、助老餐厅等13个,新发展托育机构22家,让养老不再愁、托育不再烦;新建体育场地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23㎡、每万人拥有“三大球”场地13个,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健身运动乐趣。
不仅如此,丹棱还紧扣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推进城市更新,让出行更畅、颜值更高。实施老城区道路“白改黑”,改扩建城市道路、桥梁,有效缓解“行车乱、城市堵”问题;加快20公里绕城环线、客货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协同成峨高速丹棱段建设,快速融入“成都1小时经济圈”;聚焦精修细补,实施老旧片区、小区、管网“三大更新”,让旧城焕新、幸福加码;推动小区拆墙透绿、街区见缝增绿、公园扩容添绿,实施水系连通串联城市公园,“亲水赏绿”成为群众生活日常。
“说句心里话,虽然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但我们更愿意住在乡村,乡坝头啥都有,哪里比城里差嘛!”进入9月,又到了一年一度为晚熟柑橘套袋的农忙时节,家住丹棱县顺龙乡青云村的果农郭明将皮鞋换成胶鞋、把小汽车停进车库骑上三轮车、告别县城商品房住进老家的小别墅,一番操作,立马从市民变回农民。他坦言,随着农村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不断延伸,人们对祖辈生活的家乡有了新的依恋。
城乡人均收入比1.71:1,农民户均存款7.4万元,农民自愿进城购房占比达80%以上……数据最具说服力,作为全省率先开展“县域内城乡融合改革发展试点”的地区,丹棱县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推进,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如今,亦城亦乡已经成为该县最靓的名片。
产业是农村追赶城市、城市反哺农村的首要条件,在这方面,丹棱以一颗小小的柑橘破题,走在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最前沿。数十年来,丹棱县坚持做深“土特产”文章,发展形成18万亩优质晚熟柑橘,打造省五星级柑橘现代农业园区1个,丹棱桔橙九次跻身中国地标产品百强榜,远销16个国家和地区,带动8万果农年人均增收3.6万元。同时聚力让“农副产品”变成“高附加值商品”,培育全国桔橙果酒第一品牌“果小酒”,建成全国首条冻粑标准化生产线,2024年精深加工产值近10亿元。
在此基础上,该县还突出毗邻都市、亦城亦乡优势,以全域为纽带、乡镇为组团星罗棋布发展多元业态,老峨山萤光夜游、幸福古村小隐于野、安溪河谷农耕体验等场景不断丰富,夏夜追风、山野来赛等活动持续火爆,“万千气象看四川·文旅融合发展”眉山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丹棱举行,2024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近3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45%。
公共服务是城乡融合发展成果的重要评判标准。近年来,丹棱聚焦群众最有获得感的领域补短提质,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立覆盖城乡的教育共同体,实现高中优质、职中扩容、初中进城、小学均衡、学前普惠;深化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实现国家基本标准创建、达标乡镇卫生院、达标村卫生室和中医馆覆盖率“四个100%”,95%农村家庭实现家门口就医;推进全域亲民化服务,50个村社服务室和N个银行网点、商超代办服务点就近就便,创新“网上市民服务中心”“村小跑”机制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便民服务达标率100%。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城乡一体规划建设,让城乡功能设施同质同享。纵深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镇村通客车率、物流覆盖率均达100%,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让群众出门有“便车”、好货有“销路”;一体化推进自来水入户、天然气贯通、千兆光网建设,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达96%、天然气通组率100%、镇村5G网络覆盖率100%,让乡村生活有了城市质感;全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等“六大治理”,建成“数字农房”一体化平台,首创“一元钱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宜居乡村达标率均100%,农房和村庄建设经验全国推广。
同时,丹棱还通过办好“一个活动”(党群集中活动日)、开好“一家超市”(道德超市)、建好“一个院坝”(民间文化院坝)、用好“一个中心”(综治中心),积极构建多元共治的县乡村基层治理体系,让治理效能变成发展增量。
在国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西南小城丹棱以其创新实践提供了令人瞩目的样本。这个面积不足4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仅45.9%的小县,正以其独特的发展思路打破“以规模论英雄”的传统观念,展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丹棱的智慧首先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态度上。通过建立“48+2”特色指标体系,开展系统性的城市“体检”,将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精准把脉问诊。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过程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广泛吸纳专家和民众智慧,真正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
从民生角度看,丹棱展现了小县城特有的温度。人才公寓解决企业后顾之忧,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居住品质,养老综合体应对老龄化挑战......这些举措看似微小,却直击民生痛点,让城市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位居民。
最具启示意义的是丹棱的城乡融合实践。通过一颗柑橘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以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同时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让农村居民不出远门便能享受城市品质生活。这种“亦城亦乡”的发展模式,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
丹棱实践表明,城镇化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品质提升;不是城市对乡村的替代,而是城乡融合发展。在各地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中,丹棱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尊重本地特色,注重民生温度,强化城乡协同,让小县城也能焕发大光彩。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