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仁寿县

>

新闻中心

仁寿灯杆村:转变风气夯实基础 调整产业增收致富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11-26 10:43:22      

责任编辑:雷尧


1副本.jpg

  王超(左)与村民交心谈话。 


  眉山网记者 钟烨 文/图 


  仁寿县城堰乡灯杆村位于仁寿东北部,距城区近60公里。长久以来,该村群众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日子过得紧巴巴。近年来,该村在联系单位与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树立“小而不卑,难而不惧”的思想,创新发展道路,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精准帮扶。如今,该村荒山变绿,果树成荫,虾肥蟹美,群众增产增收,过上了红火的好日子。


  “我们一家能住进好房子,过上幸福生活,多亏了党和国家的政策,也多亏了帮扶干部一次次的促膝长谈倾力帮扶。”11月23日,坐在窗明几净的新家里,村民吕永生感叹道。曾经,因为妻子患有慢性疾病不能劳动,还有两个孩子需要养育,吕永生一家非常拮据,只能住在破旧的土坯房中。由于长期看不到致富希望,吕永生几乎失去了脱贫意愿,家中4亩良田长期荒废。


  脱贫攻坚战刚打响时,该村像吕永生一样的贫困户为数不少。为改变贫困户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的态度,该村联系单位仁寿县人民法院派出驻村工作组,通过挨个拜访党员、干部,和他们促膝长谈;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支部凝聚力;与贫困户定期交心谈话,每户单独制定产业脱贫计划与帮扶台账;与村两委一同调解纠纷、解决问题,增进村民对干部的信赖,有效带强了村两委班子。该村贫困户的心态从“以贫为荣”的“等靠要”转化为了“以勤为荣”的“争摘帽”。


  妻子享受了医疗补贴,孩子读书学费全免,去年一家人搬进了新房子……一项项帮扶措施落实的同时,吕永生燃起了脱贫致富的斗志与信心。今年,他家经过品种改良的传统农作物产量大增,金灿灿的谷粒装满了几个密封储粮罐,院坝外有蔬菜茂盛生长,新开辟的桃子、柑橘混合果园初具雏形,果园林下还散养了60余只商品鸡,一派自给自足的丰收景象。


  吕永生一家的转变只是该村打响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目前,该村37户贫困户中具备劳动能力的,均按照产业脱贫计划靠着自身努力摘掉了穷帽。


  “以前我们村水电没有保障,电灯时常不亮,家里常备油灯,生活用水全靠打深井,一到雨天水就浑浊不能喝。”正在给自家商品鸡投喂玉米粒的村民李金华对村里近年来的变化如数家珍。据了解,经过联系单位与驻村干部的协调争取,该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农网改造、全域安全饮水、全域机电提灌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如今,该村7个村民小组都有变压器,来自黑龙滩的自来水管网进村入户,两座提灌站、6口山坪塘、18口蓄水池、10公里U型渠共同构建的灌溉管网覆盖全村,全村总共28公里的村组道路投资700余万元全部硬化完毕,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宽。


  灯杆村2230亩耕地中,水田占了800余亩,具备土壤类型多,宜种性广,水域面积宽等优势。基础设施完善后,该村因地制宜,引进业主流转土地发展柑橘种植与水产养殖产业,并以之为基础打造产业扶贫基地,推行“支部+公司+贫困户”模式。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基地,并可在基地务工,除土地流转金外,还可获得年度分工与月结工资,实现三重收入。


  村民郑文渊的妻子重度残疾在家,他自己因病不能从事过重劳动,无法外出务工,就在水产基地一边上班一边学习养殖技术。去年,郑文渊通过小额扶贫贷款流转了10亩堰塘,利用学到的技术养起了罗氏昭虾和中华绒螯蟹,今年已经成功见效,每亩产值在1.5万元到2万元之间。依托基地带动,灯杆村村民共发展水产养殖100余亩,基地还免费为他们联系销路,虾蟹在丰产期来临之前就被预订一空。


  目前,灯杆村已全面实现“一低五有”与“一超六有”。“我们将利用好灯杆村毗邻成宜高速、红星路南沿线的交通区位优势,推动村上产业景区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鼓励农家乐、乡村超市等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全村群众增收致富。”谈及该村今后的发展,该村第一书记王超胸有成竹地表示。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