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可喜变化在身边

2018-11-22 11:56

1

/

  • 大丰收。

  •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

  • 快乐奔跑、城市新貌。

  • 生态宜居环境。

  • 幸福舞蹈。

  • 义诊惠民。

眉山网记者 杜沁莲 刘敏

“仁寿改变,有目共睹,未来会更好。”“改革开放40年,仁寿沧海巨变,为大美仁寿点赞。”“曾经的县城脏乱差,灰尘多,如今的仁寿绿水青山,环境好,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为故乡加油!”……

11月15日,本报刊发《改革开放40年 陵州大地换新颜》一文,用数据对比的方式,报道了仁寿改革开放40年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城镇化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情况,并配上了一幅幅新老照片作比较。仁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市民广泛热议。近日,记者走访了身边的几位市民,听他们讲述改革开放40年身边的可喜变化,感受仁寿的发展热潮。

变化一

农业谱写新篇章

“仁寿没修黑龙滩前,是一个十年九旱的穷乡僻壤。因为缺水,种植的水稻也有限。”回想起几十年前的生活,在农村生活了50多年的杜长青说,印象最深的要数红苕了,“可以生吃、煮着吃、烤着吃,好点的往里面加几颗米,煮成红苕干饭、红苕稀饭,一年到头吃的最多的就数红苕了。”

红苕是仁寿传统农作物,几十年前,当地便有“红苕能抵半年粮”的说法。“欢迎来到仁寿城,满城尽挂红苕藤。”说起红苕,已经在仁寿上班10年的卢锟说,初到仁寿,同事为他接风时便说了这样的话。

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仁寿人以红苕作伴的日子逐渐有了改变。集中规范建设成片且基础设施齐备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通过推广多元化经营模式、强化农业品牌建设、丰富利益联结机制等措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一系列举措下,仁寿第一产业增加值从占GDP总量的71%下降到2018年的19.1%,第一产业增加值从最初的21492万元到如今的796700万元(预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7倍,仁寿县的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

10月8日,全国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讨及现场观摩会在仁寿县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市近200名相关专家、技术人员、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齐聚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及专家大院,观摩套作大豆绿色生产示范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田间试验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机具,并与用户进行现场交流。

“复种每亩可增收400—600元。”据悉,该种植模式具有高产出、可持续、机械化、低风险等技术优势,从品种选择到种管收,全程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为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提供了绿色、高效种植方案,“谁能想到几十年前只适合种植红苕的仁寿,也能搞机械化套种,还成了全国观摩示范点,仁寿农业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变化二

条条大路通罗马

每天吃过晚饭,市民唐琳都会和家人到仁寿城市湿地公园散步。她说:“过去,交通不便,出门基本靠走路,现在交通四通八达,出门就能坐车,走路变成了锻炼。”

据悉,唐琳老家在仁寿县曲江镇金古村,该村位于曲江镇南部,由原来的金古村与老井村合并而成,东邻青岗乡,南邻富加镇,西邻谢安乡,北邻发明村。“那时出门的动力除了上学就是赶集了。”唐琳说,当时一有时间,她便会跟着父母去临近的集市赶集,虽然要起大早,还得背着箩筐在泥路上走上两三个小时,但她觉得能进城看看也是好的。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为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保障,该县开始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截至目前,该县共有县乡村道2933.24公里,形成了“外通内联、畅乡通村”的农村交通网络。

“上次回老家,发现变化最大的便是交通,从仁寿县城开车回家,仅用了不到半小时。”唐琳说,虽然现在住到了县城,但交通的改善让他们和老家的距离依然亲近。

这期间,仁寿的重点交通也迎来了新发展。2012年9月,蓉遵高速仁寿段通车,结束了仁寿无高速的历史;2015年11月,全长31公里的连汪燕铁路开工建设,结束了仁寿无铁路的历史;2017年12月,简蒲高速(成都三绕)通车,从仁寿到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的时间大大缩短;2017年12月,成丽高速仁井段建成通车;2018年6月,成宜高速动工建设……

变化三

教育迎来新发展

1000多名师生挤在仅有的24间教室、2间办公室的学校上课;学生活动区域只有2个坑坑洼洼的篮球场和杂草丛生的后操场;学生上艺术课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教室门窗破旧不堪,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据龙正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便是仁寿推行义务教育均衡项目建设前该校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龙正小学,新建成的“知行楼”“致远楼”“润泽楼”雄壮大气,宽敞明亮,完全能容纳未来三年36个教学班的学生;教室里整洁规范的一体机、图书柜,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干净舒适的教学环境;阶梯教室成为能容纳140人开会的标准会议室等。

“义务教育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是导致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的主因,所以很多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现在,农村教育资源跟上了,我们也很乐意让孩子就近读书。”村民谢兰的儿子目前在宝马镇九年制学校就读,“除了日常教学,学校每周还安排了专业老师给孩子上管弦乐、芭蕾、美术、合唱、戏剧等,真的挺不错的。”

其实,龙正小学的改变,只是仁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改革开放40年里,仁寿教育也迎来了春暖花开。

组建“四个一体化发展联盟”和“37个名校长及学科工作室”,申报1项国家级、3项省级、22项市级教育教研课题,启动从小学到高中网上阅卷评估系统,有力助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教研,全力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利用省教科院强大的教育智力资源,高端培养100名教育领航人才,系统诊断仁寿教育现存问题,把脉仁寿教育发展方向,持续整合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全力助推仁寿教育健康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1321工程,推进艺术人才进校园,举办系列比赛活动,编写系列地方及校本教材,建设系列综合实践基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去年大手笔布局调整和均衡迎检项目建设基础上,仁寿县委县政府又将实施仁寿教育五年规划纳入工作日程,大力度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力争抢占教育教学改革先机,开启了仁寿教育高速发展崭新篇章。

变化四

生活品质节节高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仁寿县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人民群众。

“以前,属于黑龙滩非灌区的禄加镇光辉村完全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旱山村。”村民王录容说,“以前过日子最愁的除了粮食就是水,雨水少,井里的水没有了,就挑上担子走上一两个小时去有水源的地方挑。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好方便。”

为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该县在全省丘陵地区率先实施投资10.6亿元的统筹城乡全域安全饮水工程。如今,全县162万名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这期间,灌溉、供气、生态、公交和宽带等工程也在同步推进中。

与此同时,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

“现在,除了日常耕作和就近务工,闲余时间的活动变得丰富多了。”仁寿县大化镇红塔村村民王莹说,平时晚上就跳跳坝坝舞,到了周末,可以约上邻居好友到农家书屋学习交流实用技术、专业知识等,或是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村里还会组织开展读书比赛、信息交流、文化娱乐等活动,丰富得很。”

“最安逸的要数重大节假日,县、镇、村会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通过‘大篷车’、文艺汇演等方式,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宣传相关精神,讴歌新时代发展成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王莹说,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家生活发生的变化,在这样的大氛围下,我们更要热爱生活,做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