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喜迎党代会系列综述②丨改革激发新活力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1-11-09 08:15:55

责任编辑:韩璐



改革,是时代的强音,是发展的关键,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全市66项中省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改革目标绩效考核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被国务院通报表扬,眉山作为全省唯一市州被列为全国政务服务“好差评”国家试点地区,并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两项政务服务国家标准的研制,农村土地流转“四步机制”“两权”抵押贷款等经验全国推广……

数据,是成绩的展现;荣誉,是发展的见证。盘点过去五年全市的深化改革工作,我们看到,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一幅风生水起、蹄疾步稳的创新改革新画卷跃然眼前。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相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聚焦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影响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频频发力、密集出招。全市深化改革走出了铿锵的足音,有力激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对标看齐 攻坚克难

全面贯彻落实中省改革部署

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加力提速,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五年来,一个个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一项项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

扬帆启航,方向至关重要。

面对千头万绪的改革任务和巨大的改革压力,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把深化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聚焦“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目标,通过搭架构、建机制,抓重点、求突破,树导向、促落实,有力确保了中省各项部署的改革任务在眉落地落实。

——始终坚持高位统筹,成立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累计召开会议35次,研究审议重大改革方案153个,出台市领导直接抓改革方案落实、重大改革事项提请审议等制度28项,建立了“五张清单”任务台账管理模式等工作机制,在全市构建起“深改委牵头抓总、专项小组积极推动、改革办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齐头并进”的工作架构,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最有力的领导保障。

——始终坚持先行先试,把试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方法,累计争取和承接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等中省改革试点项目104项,其中66项已总结销号,38项正在推进,有效发挥了对全局改革的示范带动作用。

——始终鲜明工作导向,牢固树立“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思想,把改革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健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大胆提拔使用改革攻坚、成效突出干部,在全市形成“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改革”的浓厚氛围。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一系列工作制度的执行,五年来,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确定的183项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累计出台对接中省改革方案169个,自主探索出台改革方案36个;“诉非衔接”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入选全国深化改革首批30个成功案例;农村土地“四步流转”、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柔性家事审判机制、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选全省首批40个改革试点典型案例;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农村养老“四个三”机制、“六有”新乡村、党群互联屋、融媒体中心建设等改革举措全国交流推广;改革工作目标绩效考核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突出重点 精准发力

不断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和藩篱

从夯基垒台到立柱架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实现关键突破。

“要加强对各领域改革的全面评估,坚持问题导向,把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明确标注出来,排出优先序,重点推进,发挥好支撑作用。”对标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要求,我市坚持把改革着力点放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上,紧扣经济发展、农业农村、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符合眉山实际的改革之路,推动实施了一批具有引领性作用的改革举措,不断提升眉山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经济领域改革方面,出台了《成眉同城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启动20平方公里成眉示范协作区建设,开通全省第一条跨市城市公交,推进成眉同城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0个方面、25条举措和“1+5”改革方案,全市落后钢铁、水泥、煤炭等产能全面退出。实施全面创新改革“六张清单”,建成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8个。制定《眉山市市属国有企业专业化重组工作方案》,构建起“3+N”市属国有企业结构。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0条、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条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108条措施,有效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眉山成为除成都外全省世界500强落户最多的市。

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创新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建立完善“两权”抵押贷款制度体系,探索“银会对接”模式,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化改革试点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放贷笔数与金额居四川省同类试点区县第一。创新土地信托流转模式,全域推广“四步流转、三方受益”土地规模规范流转机制,入选中改办、中宣部、农业部向全国推广的改革案例。创新培育“味在眉山”千亿产业集群,全市13个门类农副产品联袂“味在眉山”地域标识,“东坡泡菜”连年登上中国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达105亿元。创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3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9个。高标准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设“六有”新乡村经验获国务院肯定。

在社会治理方面,不断提升多元化纠纷解决“眉山经验”,在构建“大调解”体系基础上,推动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解纷方式联动融合,先后在中央政法工作会、全国法院工作会上交流经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工作经验全国全省推广。有序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案件繁简分流、检务公开等工作经验全国全省推广,主办侦查员“133”模式收入公安部《公安改革案例选编》,“智慧执行+网格员协助执行”经验被中央政法委全国推广。创新建立维稳跟着项目走工作机制,实现发展与稳定双赢。全市进京到省信访总量全省排位靠后,连续两次被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以人为本 惠及民生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如秉轴持钧,以一持万。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市始终将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在,在眉山就可以享受到和成都同质化的医疗服务,看病再也不用往成都跑,真的是太方便了。”近日,成功挂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专家号的市民李雯感慨地说。

时间回到2020年1月1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干部任命暨揭牌仪式举行,标志着双方联手打造区域医疗中心、构建省市县(区)三级医疗联合体取得实质进展,让广大眉山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成都无差别的优质医疗资源。

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群众一直以来的迫切期盼,也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全市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和重点。围绕破解群众看病难题,除推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我市人民医院合作建立领办型医联体外,我市还完成了全市16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我市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方式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交流。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我市推进民生事业改革的一个缩影。聚焦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全市扎实推进民生事业改革,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深入实施了东坡文化传承创新“七个一”工程,三苏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仁寿县融媒体中心建设被列为全国全省示范项目;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扩容提质工程,扎实开展选课走班改革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点,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方面,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成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保合一”,实现城乡医保均等化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创新推进全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建成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75个、分中心458个,农村养老“四个三”模式全国交流。创新建立新市民和农村居民住房公积金制度,将机关单位聘用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城镇稳定就业务工人员等城市新市民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市始终坚持这一思想,扎实推进惠及最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眉山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眉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关停瓦屋山矿山、小水电站,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予以报道。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获生态环境部肯定,被列为全省唯一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编制试点市,洪雅县被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