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散文家张生全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8-11-26 00:26:44      

责任编辑:赵娜娜


  

人物名片

  张生全,早年是洪雅县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散文创作成果丰硕,在《散文》等全国重点期刊发表作品不少,出版散文集《变形词》等。后来转向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特别是《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蒙哥大帝》《最后的士绅家族》更是受到广大读者追捧。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眉山的经济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但文化方面的建设也没有被忽视。这些年,眉山文化人勤于研写,他们通过笔或者键盘,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非常珍贵的文学作品。而张生全就是其中一位。

  自成“气象”的眉山散文

  散文写作百花齐放

  眉山的散文,一直都有建树,尤其在眉山建区设市的初始阶段,就呈现出了勃勃的生机。并随着眉山改革开发的发展,渐渐有了较大的“气象”。眉山进行散文创作的人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一百多名作者,每年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散文数百篇。

  不仅如此,眉山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地域散文现象。比如以沈荣均、刘友波、张生全为代表的“桃源三剑客”;以棱子、林雪儿、王燕群、夏叶等为代表的“丹棱娘子军”;以袁瑛、紫桐为代表的“彭山双骄”;以何泽琼、王雪梅、刘玉莲为代表的“洪雅三艳”。此外,东坡区、仁寿县、青神县等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很有成绩的散文写作团体。

  在眉山市本级范围内,王影聪、周闻道等很多政府官员都出了不少散文专著,蔚为大观;林歌尔、谢红等人的女性散文写作也各具情态;周强、宋奔、王军等人的散文评论也是小有名气。

  在场主义形成品牌

  眉山百花齐放的散文态势,从2007年开始出现了整合。

  以周闻道、周伦佑为领军人物,沈荣均、李云、宋奔等人参与的眉山散文写作者,联合全国各地的一众散文同仁,发起了在场主义散文运动。这场散文运动,一方面是对那时候中国的散文乱象进行清理,旨在让散文回到“纯散文”的道路上来;另一方面,又高扬散文的“在场”品质,提倡散文要有担当精神,关注真实的内心世界和苦难的生活现场,反对在散文中吟风弄月,无病呻吟。

  在这种理念下,眉山推出了一大批比较扎实的散文作品,并在全国各大文学刊物上频频亮相,获得了华文最佳散文奖、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中国西部散文奖等在全国很有分量的各种散文奖。在场主义也被选入了大学教材及各文学史专家的研究专著。

  同时,在场主义也创设了自己的奖项,先后评了六届,通过散文评奖和散文写作,极大地宣传了眉山,提高了眉山在全国的知名度。不仅如此,眉山还以在场主义为契机,成功获得了全国“散文之乡”的称号。

  散文作家渐成“气象”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眉山也渐渐出现了一些在全国小有名气的散文作家。

  刘小川在传记(评传)写作上取得不小的成绩,自成一格,其《品中国文人》深受全国读者追捧,近十年来一直畅销不断。

  周闻道的两部散文专著《国企变法录》《暂住中国》,是眉山在场主义散文写作的重要成果,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获得“中国影响力图书”等各种荣誉。

  沈荣均的文化随笔写作渐成气候,作品收入了不少国内重要选本,获得了孙犁散文奖、冰心散文奖等荣誉。

  袁瑛已经出版了《落花人独立》等三部“品读金庸”散文专著,其独具特色的散文写作,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我的散文写作,从乡土散文写作开始,到教育随笔写作,再到在场主义散文写作,现在又进入了自媒体历史研究,也是一直在向前进步。希望把眉山的发展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希望能把更多眉山名人的故事写成小说,变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熟知。

  ■本报记者 陈燕利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