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9-10-24 11:01:53
责任编辑:罗思源
宜居眉山。
第三届眉山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暨四川音乐周将于10月23日-27日在四川眉山市举行。眉山,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将向海内外宾客展现出现代风采和文化内涵。传承千年的东坡文化,也将通过学术论坛和音乐节这样严肃与活泼相映成趣的形式,进一步融入城市、走向世界。
东坡文化丰富城市内涵
金秋十月,满地金黄。眉山城区的东坡大道、滨江大道、东坡城市湿地公园等成了市民和游客赏秋拍照的热门“打卡地”。仿古城门楼、仿古公交站台、城市绿道、彩林绿化带交相辉映,展示出眉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造完成的三苏祠,以更整洁、更古韵、更通透疏朗的形象呈现在市民和游客面前,受到了更广泛的青睐。以苏轼、苏洵、苏辙、苏母公园命名的四个文化主题公园,连起古与今,使眉山深厚文化底蕴与繁华城市景观深度融合,使这座城市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
近年来,眉山以东坡文化为核心,着力建设文化强市,实现文化吸引人气、文化助推发展。苏东坡在眉山度过了宝贵的青少年时期,留下了丰富的遗迹遗址。近千年后,东坡故里的“东坡印记”依然随处可见。眉山不仅有三苏祠、古城墙遗址、古城门楼等传统名胜,还有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东坡竹园以及苏洵、苏轼、苏辙、苏母主题公园等新建园林。2014年建成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是眉山市最大的一处公园,公园里老泉桥、醉月桥、颍滨桥等13座桥的名称,就来自“三苏”生平故事或文学创作。
眉山市相关负责人说,东坡文化元素根植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城市更有内涵、更有灵魂。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也赋予东坡文化以新的丰厚内涵,翻开富有时代特色的东坡文化新篇章。这些年来,眉山通过城市基础设施改造,让无形的东坡文化形象化,逐步融入市民生活中。
东坡文化融入群众生活
“我要唱支歌,唱给苏东坡,从小立大志,瑞莲吐新荷,最爱松竹梅,胸襟比海阔……”这首《我爱苏东坡》,是眉山市东坡小学的校歌,也是全国100多所东坡中小学的共同校歌,还是东坡文化进校园全国东坡学校联谊会会歌。
苏东坡为官则勤政爱民,造福一方百姓;为学则勤奋好学,学识渊博,诗词书画都有建树;为人则宅心人厚,豁达开朗,纵有曲折坎坷,也乐观面对。歌曲创作者王晋川说,通过这首歌曲的广泛传唱,东坡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人。
不只学校,眉山还于2017年提出,奋力推进“七个一”工程,大力传承东坡文化。如今,“七个一”工程正有序推进,东坡文化与老百姓越来越近,越来越融入群众的生活之中——
做精一个博物馆,拿出“真东西”,展示“真宝贝”,增加“真体验”,让三苏祠博物馆能吸引人、留住客;
举办一个研讨会,主动推广弘扬东坡文化,广邀国学大师、苏学专家和国内外友好城市代表,办一场文化性、学术性、国际性的苏学研究会,积极传播东坡文化、推广眉山城市品牌;
打造一部舞台剧,融入城市山水,讲好文化故事,为人们提供一场视觉盛宴,展现东坡文化内涵和眉山城市形象;
拍摄一部电视剧,挖掘苏东坡的人生传奇和时代精神,把“苏东坡”拍出来,把眉山“拍出去”,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演绎东坡、宣传眉山;
筹办一所东坡文学院,大力培养苏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建设主题图书馆,系统收集“三苏”文献典籍,邀请知名作家、文学大师来眉山创作作品,努力把眉山打造成全球苏学研究高地;
承办一台晚会,挖掘东坡诗词作品中的月亮情结,积极争取在眉山设立中秋晚会等晚会会场,全面展示文化东坡、美丽眉山的城市形象;
打造一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把三苏祠、苏坟山、连鳌山、蟆颐观、三苏湖、中岩寺等遗迹遗址有效串联起来,打造东坡文化体验、研学的精品之旅。
东坡文化走向世界
即将开幕的第三届眉山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与前两届论坛一样,将是一次世界东坡文化的交流盛会。除国内专家和广大东坡文化爱好者,还将有韩国、日本等国的苏学专家、“苏体”书法家、画家等各界嘉宾100余人齐聚东坡故里,共襄盛会。
本届论坛共征集到170余篇关于苏轼书法与绘画的相关论文,包括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投稿,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东坡风”书法、篆刻作品展收到海内外稿件共计1200余件,吸引了国内外广大苏体书法爱好者投稿。
眉山的苏东坡,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的苏东坡。苏东坡卓越的创作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为后人塑造了崇高的人格典范,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
2017年,眉山市举办了第八届东坡文化节,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0人参加了活动。与会代表共同发表《东坡文化传承与当代城市发展眉山宣言》,提出将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东坡文化学术研讨活动,不断出新成果,不断增强东坡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基于东坡文化的世界性和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眉山正致力于推动传承东坡文脉,弘扬东坡文化,提升国际影响,促进东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眉山获得了越来越多国际目光的关注,走向世界的步伐也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自信。
(转自10月22日《光明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