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市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4-21 09:58:21
责任编辑:徐茜
近日,“非遗印记”文化体验沙龙活动在市图书馆喆雅书坊分馆开展,“钦斋泥塑”非遗传承人朱超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生动有趣的非遗技艺体验活动。
“‘钦斋泥塑’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的仁寿县,它以川派泥塑的写意风格为基础,融合传统民俗与文人审美,作品既质朴又充满书卷气。”朱超向孩子们介绍,“钦斋泥塑”的独特之处在于“心塑”,就是通过泥土的质感与色彩传递人物的精神气韵,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基因。
活动中,朱超展示了钦斋泥塑的十二道传统工序:从选泥、练泥、醒泥,再到搭骨架、开相、着色……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泥土要晒干、砸细,加入棉絮增强韧性,再经过一冬的沉淀才能使用。”朱超边说边进行动作示范。同时,为了让体验更贴近儿童,她简化了步骤,以黏土替代传统材料,引导孩子们从揉捏基础形状开始,“捏的时候,注意小兔子的耳朵要挺拔,小鸡的尾巴要翘起,蛇的身体要柔软盘曲。”
孩子们的手指在泥土间翻飞,泥团逐渐显露出稚趣的轮廓。“老师,我的小兔子可以加一朵小花吗?”“我想给小蛇画上彩色的斑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十分精彩。朱超鼓励大家,“泥塑不仅是手艺,更是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
一件件充满童真的作品在展台上亮相:有憨态可掬的兔子、羽翼未丰却神气十足的小鸡,还有身体盘绕如抽象艺术的小蛇……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自豪。一个孩子捧着泥塑小鸡说,“我要把它送给我的妈妈,她小时候也玩泥巴。”这句话让朱超感慨道,“泥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而孩子们的手,正捏出非遗传承的希望。”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