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4-09-30 08:04:21
责任编辑:雷尧
见证者说
魏明福在泽泻地里除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每天跟着生产队出工,那时实行的是集体劳作模式、挣工分制度,农忙季节半夜就得起来。一年到头,起早贪黑,也分不到多少粮食。”彭山区谢家街道汉安村村民魏明福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回忆起年轻时干农活的场景,他依然记忆犹新。
魏明福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可谓种田“老把式”。1978年从部队退役后,他便一心扑在了“粮”上。他积极向当地的农技员学习水稻制种技术,从那时起,他就干起了制种行当,这一干就是近二十年。长年积累的经验让魏明福种田得心应手,2000年,他决定承包村里的30亩土地种植水稻,由于勤奋、能吃苦,家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我们以往种粮食,不管干啥都要靠人工。现在全部实现机械化,稻谷熟了,开上农甪三轮车在田边等着,三十亩稻谷一个多小时就能收完,脱粒后倒进编织袋,秸秆直接粉碎在田里,省时省力多啦!”魏明福说,现在种田,全靠农机代劳,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减轻了负担,让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实现了“坐享其成”。
稻谷收完了,但魏明福的土地并没有闲下来。“把地平了后就得马上种泽泻,它能给咱农民带来不少收益!”魏明福说,“稻药轮作”是当地的特色,群众的“腰包”也因此鼓起来了。
四五十年前,彭山很多乡村还是传统稻田,每年水稻收割后,稻田便处于闲置期,有些会种点油菜、蔬菜等,但收益并不高。为进一步拓宽广大群众的增收渠道,20世纪八十年代,彭山区通过探索与研究,确定了走“水稻+中药材”轮作的新路子。但此模式到底行不行,大家心里也没底。当时作为生产队长的魏明福主动加入到第一批种植泽泻、川芎的队伍中。轮作的第一年,产值比往年翻了一番,尝到甜头的他,开始带领村民干起来。
如今,彭山区谢家街道义和场社区、汉安村等地都有不少村民种植泽泻、川芎。目前,该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其中泽泻1.8万亩、川芎1.2万亩,产量0.75万吨(干产),产值约1.45亿元。
“这几十年,咱农村真的变化太大了!村庄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兴旺,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亲历这些变化我很骄傲。”魏明福表示。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诗雨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