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3-03-03 08:16:51
责任编辑:黄馨月
丹棱县探索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
2月24日,省社科院发布《以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丹棱实践”》成果报告。报告指出,丹棱县是中国西部典型的人口小县和传统农业县,为突破发展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丹棱立足县域城乡发展客观实际,打破常规城乡关系演进路径,跨越“大城市—大农村”阶段,着力推进城乡“空间+产业+要素+治理+文化+生态”六个融合,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直接从“小城市—大农村”进入“城乡均衡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丹棱实践”。
近年来,面对共同富裕这一全新事业,丹棱县于2021年在全市率先提出探索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并被纳入全省首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县。2022年7月以来,省社科院与丹棱县合作开展以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丹棱实践”课题研究,成为西部首个以县为单位的共同富裕指数年度发布样板,被纳入农业农村部共同富裕调研课题。
那么,为何丹棱的共同富裕经验能受到关注?共同富裕的“丹棱实践”有着怎样的显著特色和实现路径?
《以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丹棱实践”》研究成果。
A 空间融合
重塑共同富裕格局
“共同富裕,必须是450平方公里上16.8万丹棱儿女的共同富裕。”20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丹棱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正式吹响了探索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嘹亮号角。促进城乡空间联动,推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是丹棱县委、县政府近年来的重点工作,全域标准化便民服务圈、半小时县域交通圈、城乡同质公共服务圈等空间融合硕果累累。
“和县城同喝‘一江水’、共走‘一条路’、齐唱‘一首歌’,农忙有农机助力,农闲有文化活动消遣,这是丹棱农民的新常态。”近日,记者在丹棱县张场镇锁江社区采访时,当地群众向记者描述了新时代新农民的新生活。
近年来,丹棱县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域推进标准化、亲民化、特色化建设,将434项基层便民服务延伸至村(社区)。因地制宜补齐县域发展短板弱项,实施“引青入丹”全域安全饮水工程,实现饮水“城乡一体、同质同价”。截至目前,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92.7%,有效解决群众“喝好水”的问题,破解水资源刚性约束。实施全域天然气贯通,天然气通村率达100%,有效促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增强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为加快构建城乡交通一体化新格局,丹棱县全力推动丹蒲路、丹名路等对外大通道建成通车,推进全域“四好农村路”建设,县域公路路网密度达到129.3公里/平方公里,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实现100%乡镇通二级路、100%行政村通双车道,形成内畅外连、内外联通、城乡一体的交通体系新格局。开通丹蒲城际公共交通,实施全域农村公交化,有效拉近城乡物理距离。2022年,丹棱被评为全省首批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被列为全省首批交通强县试点县,获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全市唯一)。
如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丹棱以推动集“党建+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于一体的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为载体,探索将全县14个有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打通医保“最后一公里”,实现小病不出村,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同标、基础配套同质。
物阜民丰新丹棱。
B 产业融合
夯实共同富裕基石
“骑三轮车到果园耕作、开轿车进城度周末,穿上胶鞋下地、穿上皮鞋进城,乡下一套小洋楼、城里一套商品房,这是丹棱果农的标配。”连日来,随着耙耙柑和不知火相继上市,丹棱县齐乐镇石桥社区果农王文川又进入了忙碌期。在当地,像他这样依靠种植水果获利几十万元的群众比比皆是,农民“两辆车、两双鞋、两套房”的“城乡两栖”特征十分突出。
近年来,丹棱县始终坚持把产业融合驱动农民增收放在首位,统筹推进城乡产业转型升级。数据显示,2022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8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65:1,显著低于国、省、市水平。当前,当地农民户均存款达到4.7万元。
现代特色农业是村强民富的关键,丹棱县四十年如一日,坚定“大农业”发展路子,瞄准“种中国最好晚熟柑橘”目标,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农户+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持续推动技术、标准、营销手段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能级实现跃升。“丹棱桔橙”六次跻身中国地标产品百强榜,丹棱成为全国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成功走出了一条西部丘陵地区产业主导、融合共进、均衡发展的乡村振兴和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县从业果农8万余人,基本实现“家家有果园、户户有收入”。
如何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工业创新驱动是关键。近年来,丹棱县聚力实施“工业崛起”计划,推动工业园区提档升级,实现工业延链补链强链,持续增强吸纳带动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2022年,全县实现亿元以上产值企业达到24家。
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丹棱县培育发展“农业+文创”“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打造“桔香稻田”示范片、“天府粮仓”示范片,推进粮油产区多功能开发利用;探索建设新型公园式乡村,培育文旅体验新场景,打造“记得住乡愁”样板村,增强跨界融合发展粘连度,实现农旅融合、接二连三,成功拓展乡村多元效益增长空间,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丹棱县加快构建城乡交通一体化新格局。
C 要素融合
激发共同富裕动能
“村上的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是市委组织部下派的高才生,工商资本到村上投资开发文旅产业,通过金通工程群众的农副产品进城、农资进村都非常方便。”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党委书记罗朝运介绍说,要素流动的畅通是村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秘诀。
持续创新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促进要素自主有序双向流动,激发共同富裕动能,龙鹄村只是丹棱县50个村(社区)的一个缩影——
在盘活乡村资源要素方面,引导成立资产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股份合作社、三产融合股份合作社、房屋股份合作社“五大合作社”,完善集体经济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探索开展农村权益抵押贷款和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支持社会资本投向“生态+”“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激活农村资本要素,引导城乡资本有序流动。
在激发乡村人才内生动力方面,坚持主动对外“柔性引才”和对内“优化培育”相结合,建立“人才需求目录”,建设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等,持续优化人才培育引进瞄准机制。实施“头雁入丹”“新时代大雅工匠培育工程”等人才引育工程,持续扩大人才“增量”。近年,先后赴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招引专业人才116人,吸引100余名返乡人才,乡村人才“鲶鱼效应”不断增强。
近年来,丹棱县城乡融合还开发出新动能——数字赋能。积极推进乡村“5G通讯”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服务“三农”数据平台,建立乡村大数据体系,推动AI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产业深度融合。2022年,该县成功入选四川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县域统筹推进村镇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丹棱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经验作为全国唯一区县代表作交流发言。
共同富裕的“丹棱实践”经验正走向全国。
D 治理融合
提升共同富裕品质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我们的‘党群集中活动日’也要每月搞起来,‘喊得答应’的村规民约也从纸上进入群众心上,村民小组之下诞生的‘微网格’模式让基层治理更加精细。”丹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全县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富裕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党建引领基层善治。积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按照“共建、善治、聚力”思路,创新农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村事共议、村庄共治、村务共管”,持续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热情;探索出的“党群集中活动日”、“一元钱”垃圾治理新机制等经验做法被广泛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获国务院表彰奖励,丹棱县荣获2019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激励县(全省唯一)。
——创新基层治理机制。通过构建“党建综合、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综合行政执法、便民服务、工作监督”6大平台,筑牢基层治理体系“四梁八柱”;创造性打破人员编制岗位界限,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一集中使用,优化激励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打破政务管理层级界限,厘清县乡职责边界,创新审批服务模式,实行“村级代办”“一站式审批”,破解乡镇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群众多跑路等难题。
——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在全县村(社区)全覆盖推进建设“道德超市”,通过“以德换得”,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开展“好公婆”“好儿媳”“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建成县智慧中心,创新“一支队伍管执法”“网格+执法+包保”基层治理模式,建立“微网格发现、村(社区)上报、乡镇调处化解”工作机制等,形成“新桥工作法”、幸福村“一核双联”治理模式。
丹棱农村开启民富村强新篇章。
E 文化融合
丰富共同富裕内涵
“全省首个县级综合性文库为何诞生在丹棱?这需要深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基础。”去年底,共收纳丹棱名人和丹棱本土传世作品44种书目、150册、3230万字的《丹棱文库》正式与群众见面,四川历史学会会长、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表示,文化基因是丹棱以城乡融合推进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也是丹棱最厚重的底色。
近年来,丹棱县以“一滴水可以见太阳”的文化自觉,系统梳理史学文化、书院文化、家风文化等当地特色文脉,创新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丹棱表达载体和形式,发掘保护开发蓝靛池、丹山书院等文物古迹,纪念性重建大雅堂,举办“大雅艺术节”“非遗艺术节”,崇尚“清慎自矢、崇实黜浮”的家风家训,弘扬“雅者,正也”的浩然正气,推动形成“丹心雅正、开拓奋进”的新时代“丹棱精神”。
在构建县乡村联动的文化活动新格局方面,该县发挥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载体作用,完善“县、乡镇、村(社区)、文化院坝”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建设各类文化院坝100个,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形成“文化院坝+合作社”“文化院坝+公司”“文化院坝+农家乐”等模式。同时,变“送文化下乡”为“选文化进城”,精选乡村文化节目进城集中巡演,统筹城乡文化互动。
为推动优势产业与特色文化融合,该县支持发展农事体验、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新场景,厚植村落“质朴原乡”底色,重塑“鸡犬相闻、守望相助”乡村意境,促进优秀农耕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有丹棱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F 生态融合
厚植共同富裕底色
“我这次来丹棱,幸福古村的古朴民宿、老峨山的优美山水、桔香稻田的烟火气,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感触!”2月18日—19日,丹棱县邀请成都、乐山、眉山等地的100余家旅行社走进丹棱,围绕当地的旅游产品、游览环境、游览路线、特色美食等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专项推介活动。活动结束后,来自成都的某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杨建国如是说。
为扎实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该县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具体负责,镇乡村联动,环保部门全程跟进,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监督”的“大环保”“大监管”工作格局;实施农村净水新行动,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域推广“以种定养、种养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擦亮乡村“底色”。2020年—2022年,该县连续三年大气环境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县域三条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2022年丹棱入选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发展美丽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该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突出“路景一体”“路产相融”“路赛联动”,培育“十里银杏长廊”等快慢综合旅游交通廊道发展美丽经济;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有机结合,培育幸福古村原乡休闲、大雅城文化体验、老峨山生态康养等重点旅游产品,探索项目承载、场镇吸附、聚集扩建、集中新建、村落保护“五型模式”,实现“美田弥望、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幸福和乐”,促进农民向三产经营者和从业者转变;依托“丹棱桔橙”优势产业,发展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延长美丽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俊涵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