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种养循环助力乡村振兴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10-31 10:54:49

责任编辑:任枫枫



6.jpg

发展种养循环产业的重要环节——沼气池。

    党的十九大把“三农问题”上升到了战略高度,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动员令,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的总要求。仁寿县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种养循环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

1.jpg

乡村沃土。(资料图片)

A 立足县情
确立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仁寿县地处四川盆地中南部,幅员2606平方公里,辖60个乡镇619个村(社),人口1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6.5万人,是全国人口大县,也是全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成渝经济区核心县、成都天府新区重点县,全省乡村振兴规划示范县之一,曾连续14年获得全省第一产粮大县称号。
     仁寿县经过总结前些年种养殖业发展状况发现:在养殖业中,虽然在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传统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方式依然存在。在种植业中,虽然在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水肥一体化等工作中做了很多的努力,农药化肥传统施用方式依然存在。
     随着中央提倡环保的力度不断加大,传统农牧业的发展与环保的要求矛盾日益凸显,仁寿县农牧业的发展面临转型升级。为了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要求,经过广泛调研学习,结合实际,仁寿县确立了农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走“种养循环、污染零排放”的绿色循环农业之路。
    种养循环经济采取的是以种定养的方式,根据土地承载能力,以县域为单元进行种养平衡分析,合理确定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按5头猪每亩养殖粪污有效消纳能力,以“畜—沼—果”“畜—沼—菜”模式,推进适度规模、符合本地生态条件的标准化基地建设,弥补养殖饲料不足,并能就近就地消纳养殖废弃物,推广有机肥还田利用,能够有效改善土质,并且实现污染零排放,促进农牧业循环发展。

2.jpg

美丽乡村。(资料图片)

B 工商资本入驻
循环农业星火燎原

     养殖——沼气——种植,这个种养循环产业给仁寿县钟祥镇蜀色天乡家庭农场主骆学文带来了惊喜。一开始,他想发展果树和苗木,把农场打造成丘陵地区远近闻名的绿色、生态、环保示范场,但后来才知道果树和苗木需要大量的有机肥,这样成本就会无形中增加很多。
     通过思考和咨询,骆学文决定自己发展养殖业,就地解决有机肥的问题。2014年,第一次引进4000余只鸡、鸭、鹅在果树地里放养。“鸡、鸭、鹅在果树林下放养,啄食了虫、松了土,这些有机肥还肥了土、壮了树,而且林下放养的鸡、鸭、鹅肉质好,价格高,销路畅。”骆学文说,养殖让他减少了部分有机肥支出,节约了除草松土的人工成本,每只畜禽还带来了30元左右的利润。
     为充分发挥循环产业的优势,骆学文在大部分果树地里种上了四季青草,为养殖业提供足够的青饲料;开辟蔬菜基地,种上时令有机蔬菜;牛、羊、猪的排泄物实行干稀分类,干粪发酵制成营养土,用于种植果树、蔬菜,稀粪进入化粪池,发酵后增压通过自流灌溉管网输送到土里,实现了零排放、全利用。
     近年来,该农场累计流转土地2700亩,解决了当地120名村民的就业。目前,蜀色天乡家庭农场成为当地大学生创业的实习基地,还被评为四川省省级示范休闲农庄。
     当然,骆学文的例子只是仁寿县发展种养循环产业的一部分。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种养循环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有效带动了农民积极性,助农增收。
     在生猪产业发展上,仁寿县已建成大化龙门、大化水利、凤凰山、卓阳、福美嘉等64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区,生猪养殖区实现了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标准,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基地+合作社+适度规模养兔户”模式,大力推广生猪寄养、代养模式。

4.jpg

骆学文查看黑猪的生长情况。(资料图片)

C 依托重大项目
循环农业前景广阔

     据了解,按照“以种定养,种养结合,就地消纳,循环发展”的理念,仁寿县所有承包耕地土地均能发展种养循环经济。若以流转土地200亩以上为发展种养循环经济的规模化标准,则全县共有14.87万亩已流转土地适用于发展。2017年全县测算的粪污产生量180万吨,通过种养循环利用136万吨。2018年年初对全县部分规模养殖场和专业户开展的摸底调查,通过公式得出全县粪污综合利用率约为75%。可以看出,全县养殖水平还比较落后,养殖规模以中小 养殖场和专业户为主,资金困难,对污染防治、资源化利用设施投资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更好地发展种养循环产业,仁寿县以项目为抓手,坚持资本引进与主体培育相结合。
     2017年,仁寿县引进全球500强企业正大集团,实施100万头生猪种养结合产业链合作建设项目,以种定养,全力发展有机循环农业,实现污染零排放。项目总投资40亿元,计划3-5年建设常年存栏5000头种猪场10个、1100型代养场500个,年出栏生猪总数达100万头及以上。
      2018年仁寿县引进全国500强企业新希望(特驱)——德康集团,实施100万头生猪养殖暨屠宰肉食品加工项目建设常年存栏2500头祖代种猪的种猪场1座、家庭农场800个单元、参照欧盟标准建设年屠宰量100万头的生猪屠宰肉食品加工厂1座。
     仁寿县将以实施正大100万头生猪种养结合产业链合作建设项目、德康集团实施100万头生猪养殖暨屠宰肉食品加工项目为契机,示范带动全县推广“以种定养,种养结合,就地消纳,循环发展”模式。
      而且针对“养殖户不懂种植,种植户不懂养殖”的问题,仁寿县有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充分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群众组织参与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训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经理人2000余人。全县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926个、家庭农场1101家、省级示范社2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家。

3.jpg

秸秆还田,循环利用。(资料图片)

李启书:
带领群众走生态养羊致富路

    今年53岁的李启书是仁寿县高家镇战胜村农民,也是仁寿县玛瑙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仁寿县兴洧家庭农场场主。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获得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称号,被授予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18年4月,被评为仁寿县农村优秀技能型实用人才。
    李启书是当地有名的养羊大户,他的农场位于海拔998米的玛瑙山,这里是仁寿的最高峰,有着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他也是发展种养循环产业的受益者之一。
    李启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早些年,他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走上了南下打工的道路。但是在外的打拼生活并不顺利,再考虑到家中需要照顾的老人和正在上学的小孩,他打算到村里找点事情做。1998年,在回家过年时,他看到家乡满山都是荒芜景象,处处杂草丛生,周围有不少农户养羊,他顿时便有了发展养羊的念头。
   “养羊虽然回报周期长,但是投资小,风险也比较低。”经过几天的思考,他下定了养羊的决心。没有技术,他买了本养羊技术资料,不分黑夜,认真学习;没有经验,他厚着脸皮,连续走访几家规模养羊户,了解养羊的相关知识;没有资金,他到处借钱。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他自己动手,修建了简易的养羊圈舍,采取购买和赊养相结合的方式开始了养羊事业。

    刚开始,养羊的道路并不顺利,李启书遇到了羊生病的问题,按书本教授的方法去处理,效果不佳,请兽医前来进行了诊治,但医疗成本太高。于是,李启书顶着压力,边干边学,不断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艰苦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饲养的母羊开始源源不断地产仔,肉羊也长肥长大。第一批肉羊销售时,正好价格好,18只羊卖了3万多元。

5.jpg

李启书的循环农业“试验田”。

    最初,李启书和其他农户一样,采用自然放牧,但随着羊群规模的扩大,自然生长的草量渐渐跟不上需求。为此,他想到自己种草,喂养量翻了五倍,效率大大提高了。随后,他又将自家屋后的1500亩山林利用起来发展养殖,封山育林、种上青草,为山羊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与此同时,在该县畜牧局的支持下,李启书对羊圈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起了三栋养羊圈舍,常年存栏山羊达到300余只,年收入超过20万元。
    一家富不如家家富。2014年,李启书注册了仁寿县兴洧家庭农场,建立了仁寿县玛瑙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了帮助群众掌握养羊技术,他组织开展了养羊培训,现身说教,毫无保留地传授养羊技术。群众遇到了养殖困难,他积极上门服务,一起商量解决办法;群众的羊生病了,他比自家的羊生病了还着急,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天晴下雨,不论路途艰险,随喊随到。一天晚上10点过,社员户邱英打来电话,一只母羊难产,请他帮助,他二话没说,顾不上吃晚饭,骑上摩托就往邱英家飞奔,最后利用娴熟的技术,让母羊顺利产下了两只羊羔。
    在李启书的带动下,该村养羊户越来越多,养羊规模越来越大。到2018年,合作社成员达152户,养殖总量发展到9000余只,年销售收入达2160余万元,直接帮助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带动周边农户800余户。
    “现在,我们合作社的收入除了养殖还有种植,由于这里的农作物都是有机肥滋养生长的,品质好,特别受大家的欢迎。”李启书说,种养循环的好处就是,所有资源都得到了合理利用,做到了生态无污染。
    据李启书介绍,今年11月份,他们新建的沼气池也将投入使用,届时沼液将会被他们用来浇灌农作物,沼气则会作为燃料优先供村里的贫困户使用,一举多得。

记者 陈甜 文/图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