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彭山区

>

新闻中心

彭山区义和乡打造万亩猕猴桃园:种下“长寿果” 结出“金果果”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10-10 09:57:24

责任编辑:雷尧


1.jpg

  农场的工人们采摘猕猴桃。 


  眉山网记者 唐晓征 文/图


  “我喜欢尝试不一样的事,就像我们种的猕猴桃,有蜂蜜味。”前不久,在我市彭山区义和乡悦园村建群家庭农场里,农场主向珊一边带着游客采摘猕猴桃,一边聊起自己放弃大学教师返乡当农民的故事。


  向珊的故乡彭山,是著名的“长寿之乡”。在这里种下被誉为“长寿果”的猕猴桃,似乎自带一种叠加的品牌效应。近年来,当地以悦园村为中心,大力发展“红阳”红心猕猴桃、“金艳”黄心猕猴桃等7个品种近万亩,一方面守住“品质”种好果子,一方面提亮乡村“颜值”卖好风景,以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坚守品质种下“长寿果”


  资源匮乏的悦园村,曾经以传统农作物为主,亩产值只有2000多元,是市级贫困村。


  蜕变的发生往往从思路的转变开始。2009年,悦园村党支部在多方考察后发现,当地400多米的海拔、土壤酸碱度等地理环境是抗猕猴桃溃疡病的最佳环境,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红心猕猴桃是最佳品种选择。


  “举全村之力发展猕猴桃产业。”悦园村村党支部书记周留德决定先试种100亩需水少、市场价高的猕猴桃。


  首战告捷。周留德趁热打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土地流转,先后连片种植猕猴桃4000余亩,年产值6000余万元,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务工200余人。


  悦园村不仅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向珊正是其中之一。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向珊从农技“小白”做起,查资料、问专家、上夜校,没日没夜的“泡”在农场里钻研品质。“只有品质过关了,才是真正的‘长寿果’。”向珊联合起50多个农场主成立了红心猕猴桃协会,共同守护家乡猕猴桃的品质与口碑。


  随着猕猴桃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彭山,随处可见绿色生态种养循环图:一串串金黄色的猕猴桃挂满枝头,物理防治病虫害设置倒悬在果树上,散养的鸡鸭林下漫步。


  “全部精耕细作,精准施肥。”周留德介绍说,为满足当前消费者对生态果的需求,即将推出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每买一颗猕猴桃,只要扫描果子上贴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产地、耕种时间等信息,让消费者吃得透明、吃得放心。


  农旅融合结出“金果果”


  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提高农业附加值?


  义和乡选择了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径。“一是以村庄改造为重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二是通过土地‘双挂钩’项目,整合土地资源发展旅游业;三是以延长猕猴桃产业链为方向,提升品质和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品鉴会吸引周边游客。”义和乡党委书记章静说。


  近年来,天然气安装工程、污水管网延伸工程、厕所革命、观光道路黑化亮化、白马河湿地长廊建设、猕猴桃文化广场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个接一个地推行。通过土地“双挂钩”项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美丽宜居的新村聚居点也多了起来。


  “村子变漂亮了,游客也多了。”说起生活上的变化,悦园村10组村民周秀林深有感触。不仅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自来水,生活品质大大改善,村民们的意识也在悄然改变。“乱堆乱放的农家院少了,干净整洁的农家院多了。只有环境好了,才有更多游客来嘛。”周秀林说。


  如今的万亩猕猴桃园,犹如一道绿色屏障,与义和乡宽敞的产业路、川西风格的农家院交相辉映,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这种独特的乡村韵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客来此观光旅游、品尝美味。向珊也仿效起彭山的“橘花节”“葡萄节”,在红心猕猴桃成熟季举办起大型采摘节。游客在农场里采摘了猕猴桃,还能享用生态农家餐。“很受欢迎,今年我的农场就接待了500多位游客。”


  “村里还将积极探索村民和村集体入股的形式发展民宿,集中打造一批民宿及猕猴桃文化旅游产品,拓宽集体增收新路子。”周留德说。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