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9-20 10:34:22
责任编辑:陈敏
——“壮丽七十年,彭山载梦行”系列报道之城建篇
眉山网记者 王莉
傍晚时分,沿彭溪河畔蜿蜒的亲水步道漫步,两旁花草茂盛,宫灯、长椅、亭廊等景观小品点缀分布,沿途美景令人心情舒畅。城市变大了,环境变美了,这是彭山人对切身生活品质的最普遍感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彭山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幢幢高楼鳞次栉比,立体路网内通外联,公园绿地花团锦簇……彭山城镇道路、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喜人嬗变 。
一组数据更能说明彭山区城乡建设事业的蒸蒸日上。截至2019年6月,彭山城镇化率已达到56%,城镇人口达到1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道路黑化率达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绿地率26.75%,绿化覆盖率36.14%。
道路通四方
壮大城市骨架
李志全是地地道道的彭山人,但他离开彭山在达州工作多年,每年假期回来他都发现彭山有新的变化。“以前的彭山城只有两条主干道,路面还不平整,一到晚上街上就是漆黑一片。如今,城市变大了、变美了、变绿了,公交车从无到有,道路四通八达,回家非常便捷。”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彭山旧县城城区仅有四条主街,宽4—5米,街面三合土筑成,两边阶沿宽1.5米左右,没有树木,小街巷道宽不足2米,路面高低不平,雨天泥泞难行,就连路灯也仅南北两条街有10盏。而今天的彭山城区,实施了以轻轨站为核心,辐射1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穿新城、沿滨江、环老城的道路交通网络也已然形成;新建的两座人行天桥,打通了贯穿南北的滨江大道、李密大道,对大中小街道进行黑化改造、形成了三纵七横交通网络,道路黑化率也达90%。
“要想富,先修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为了推动城乡事业的发展,彭山人民采用“见缝插针”的方式拆改旧城,逐步拓宽城市主要街道,铺设人行道防滑砖,拆去西南角城墙一段,从南门魁星阁至西门筑长1公里的环城公路一条。进入90年代后,彭山加快了城市道路建设步伐,先后实施了省道103线城区过境段工程、彭谢路、蔡山新区、八五新区、蔡山路、锦绣大道、前程路、新城大道等近百条道路建设及东、南、西、北街等中小街道改造工程。之后,彭祖大道、新彭谢路、凤鸣大道……一条条城区主干道先后建成,彭山城市的骨架逐渐壮大,城市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进一步推进了彭山城市的快速发展。
青山伴绿水
生活更惬意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彭山确立的发展思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彭山先后投产建成彭祖新城污水处理厂、城南片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雨污管网300多公里,进一步提升了彭山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在道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彭山也加大力度加快发展。在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全面部署下,稳步推进村庄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截至2018年底,该区108个村社开展了人居环境治理,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6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除此之外,该区还大力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建设,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摒弃城市街道“一条路、两行树”的老模式,实施了十里樱花长廊、李密大道桂花一条街、百园之市、花漾彭山等项目建设,栽植20万株三角梅,绿化景观有色彩、有生机;先后修建了滨江花堤、彭溪河湿地、岷江公园、凤鸣公园、长寿牌坊、公安局广场、彭祖广场等公众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休憩、娱乐、健身的场所。
截至2018年底,该区绿地总面积423.1公顷,其中单位附属绿地13.66公顷,居住区绿地90.6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1.5公顷,公园6个,广场9个,城市雕塑5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绿地率26.75%,绿化覆盖率36.14%,城市主要街道照明率达98%以上,其它街道路灯照明率达95%以上,盏盏路灯将夜色点缀得令人陶醉。
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居住质量
乐业须安居。城市建设的成果最终要造福于人民群众,让每个彭山人住有所居,心有所安。
改革开放后,彭山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实施了西街、北街、东后街、十字口、小东街延伸段、城南、城西、彭祖广场、县宾馆、滨江路、灵石路等片区旧城改造,拆迁房屋面积上百万平方米。2014年,彭山撤县设区后,大力推进柏华片区、锦江、李密、城北、605片区棚户区改造,改造户数近6000,涉及人口约18000人。
与此同时,还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成1415套公租房,4518名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有所居;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6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45平方米,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在农房建设方面,彭山经历了从自给自足无具体管理到村民自建纳入行政管理,到目前按照全区村镇统一规划审批、统建和自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全区新建了观音果园村、黄丰合力村等36个农村聚居点10896户农户入住,同时印发了农村自建房相关图集,指导农户修建安全、可靠、抗震的房屋,居住空间越来越大,住房品质越来越好,生活设施逐渐完善。
据统计,2010年以来,该区完成超2400余户农村的危房改造工作。经过不断的努力,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困难群众告别危房。实施危房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一项民心工程,下一步,该区将在2020年以前完成全区“四类重点”对象的危房改造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