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微信精选

社交网络时代 你有多久没“串门”?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12-11 09:39:47      

责任编辑:



邻里间相互招呼问候。


邻里间一起遛狗。

眉山网记者 严丹玫 任枫枫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好,赛个宝”等这样的民间俗语道出了中国人一向重视邻里关系。

说到邻里关系,少不了要“串门”。早年间,邻居朋友间互相拜访,是人们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空常来家里玩”曾是好友间的口头禅,“串门”成了一种充满人情味的人际交往方式。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门一把锁,进屋关起门,生活中便少了一份情趣。

你有多久没串门了?又有多久没有见过老朋友?不妨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抽点儿时间,走走亲戚会会朋友,别让串门成了“奢侈品”。


闲来无事,拉拉家常。

现象:抬头相见不相识 怀念过去和谐邻里

“仔细想来,除了常去门卫室取快递和保安熟悉一些,自己连隔壁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更甭提小区里的其他住户了。”住在东坡区文定街某小区的住户沈云霞叹了口气,陷入了沉思,人与人的距离是何时拉开的?

下了班就回家,回家门一关,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与自己无关,这样的现象似乎成了现代人的缩影。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堵上了串门的方便之门。“现如今都是独门独户,邻里间又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大家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平时遇见打个招呼就很客气了,如果谁贸然去隔壁家串门,说不定会吓着人家。”沈云霞说,从前可不是这个样,邻里间都是有啥事相互招呼着帮忙。

回忆从前,她说,从前住在一个院子里,那时串门的心情轻松愉快,随时都可以叩门而入,串门不分彼此,你来我往均可。串门不受话题约束,没有时间限制,茶能喝到极淡,酒能喝到沉醉。串门也没有明确目的,男人们可以打牌下棋,海侃海吹天花乱坠;女人们则可以围坐在一起,聊家常纳鞋底;孩子们在一旁玩耍,谁也不会扰了谁的兴致。后来搬到了敞亮又漂亮的楼房,以为生活越来越好,殊不知邻里间却越来越陌生,有时自己笑脸迎上,对方却没任何表情,后来慢慢地也没有了想要去打通邻里间那堵门窗的心。

朱慧珍对此也深有体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结婚后的她住的是集体筒子楼,条件虽然不那么如人意,但邻里间融洽的关系让她特别暖心。

“结婚那会儿我20出头,不怎么会煮饭,邻居大姐就手把手地教我,就是那时学会了很多家常便饭的做法,虽然厨艺不精,倒也能应付生活。”朱慧珍说。

每到做饭的时候,筒子楼里就飘出各种香味和愉快的聊天声,谁家少盐了,谁家差酱了,喊一声,立马就有人送过来,俨然就像一个大家庭。邻居们不论谁家要是有了从老家捎来的土特产总是记得相互送一些过来品尝。洗衣服时,几家的媳妇都凑在一起,一人一个大盆子,边洗衣服边聊天。谁家要是买了电视机,每到傍晚,就会把那户人家里里外外围得水泄不通,大家边看电视边聊天,直到主人家说要睡觉了,才恋恋不舍的散去。

沉浸在回忆里的朱慧珍,不禁有些怅惋,如今生活的小区,虽然有几个来往的邻里,但大部分还是不熟悉,有时想去敲门,手快碰到门了,又放了下来。“或许在物质生活不那么丰富的年代,人们除了吃饭干活,也没什么文化娱乐生活。因此,相互串门就成了一种驱乏解闷、联络感情、其乐融融的事。也或许,越简单的年代感情越纯粹。”她说。


邻里间互相“串门”。

追溯:快节奏生活压力大 网络催生“宅文化”

为什么串门越来越少?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49.3%的受访者直言是生活压力大了,48.6%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社交平台承担了一部分,43.4%的受访者坦言变得宅了。其他依次为:空闲时间少了(40.1%),给对方造成麻烦(39.7%),人情关系淡了(39.5%),不愿意在家做饭了(37.7%),注重个人隐私(35.2%)。

29岁的梁慧茹在一家企业上班,她说,“我每天下了班回家就想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可这只是想想,我还要带孩子,做家务,折腾完家里的事就该睡觉了。一到周末,做家务、处理工作后续、回父母家、逛街购物等事情一大堆,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都不多,更别说去串门了。”

梁慧茹坦言,在眉山,生活节奏还算相对休闲安逸一些,自己有朋友在北京,每天上下班把四个小时都贡献给了交通,回到家即便有那个串门的心也没有串门的力了。

随着近年来网络社交平台的崛起,网络开始逐步取代以“串门”为代表的传统社交模式,不少人认为,网络改变了传统社交模式,由线下变成了线上,甚至有时在线上聊得火热,在现实生活里一见面却尴尬地没有话讲。

网络的发展也促进了“宅文化”的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串门文化”带来冲击,尤其是年轻一代“宅男”“宅女”的出现,可以几日不出家门,也不愿意到隔壁去串个门。

“现在小区里好多人都是不认识的,去串门就会觉得奇怪,不光是小区里基本不会串门,连朋友家也很少去,基本都是在网络上联系,偶尔聚一下也是在外面吃,在家做饭太麻烦了,提前要置办东西,结束后还要打扫卫生,聊天的时间就更少了,而且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偶尔出去吃一顿也不心疼。”刘晓琪说,不过她也坦言,这样其实很不好,即便隔着电脑屏幕聊,总觉得是隔了一层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渐渐隔上了一层膜。联系越少,关系越弱,共同话题就越少,不能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谈。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期待自己能有一个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邻居,遇到困难能相互帮助,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但同时也有不少人表示,自己有一种想拉近邻里情但又不敢主动的矛盾心理。

心理专家分析,一扇门、一幢楼,就像一道道鸿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比邻而居的人们交往。市区单元楼内人口密集,人们在心理上会有一种“防范意识”,潜意识里不会主动和邻居交往。这就像自然界里的动物们都有一种“领地意识”,对跨过自己领域的动物会潜意识的排斥。


坝坝宴增进邻里间的感情。

探索:敞开心扉消除隔膜 让冷漠变得温柔

《孟子》中曾写道“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样一幅美好画面正是中国传统社会邻里关系的写照。曾几何时,邻里街坊之间走家串户,闲话家常的情景四处可见,然而如今,随着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特别是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社区已由过去的“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邻里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如何拉回邻里间的关系?其实,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行动。

在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社区某小区里的QQ业主群,就充满着浓厚的人情味。谁明天要去哪儿,有顺路的可以搭个便车;谁组织场电影,愿意去的就报名;要是某个业主下水管坏了,便可在平台上发布维修需求,小区内有工具、懂维修的业主便可接单,发布需求的业主会以志愿积分的形式给予相应的回馈,而积分可到社委会换取实物奖励等等。通过QQ群等网络平台的熟识,业主们已从虚拟走到现实,形成了关爱、分享、互助、欢乐的“邻里文化”。

除此之外,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了“邻里节”、“百家宴”、“饺子宴”等不同形式的邻里交往活动,为邻里文明交往搭建了一个更直接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让一些居民冰冷的心得到柔化,感到幸福指数的提升。

就拿眉山本地来讲,也在拉近邻里关系上进行了不少的探索。

2014年11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坝坝宴在新区东门某小区外举办,500多名业主前来赴宴,共享50余桌丰盛的宴席,勾勒出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宴席实行AA制,一人35元,吃两顿饭,晚上五点还有一场演出,通过举办这样的坝坝宴建立起一个沟通、交流、友谊、和谐的平台,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在我市各大社区,不少中老年人通过跳广场舞相互认识熟悉,经常相约着一起聊天买菜跳舞,生活其乐融融。“要不是社区组织的广场舞,我还真不认识几个人,现在可好了,自己也不会觉得孤单了。”68岁的退休职工陈爱琳说。

而在农村,不少村社组织的观看演出、吃坝坝宴等现象也常有,通过这样的活动,彼此能聚在一起拉家常,增进感情。

“信息时代,未来的大部分协作都是通过某种平台实现的,不过将任何平台连接起来的归根到底还是人和人的关系。如果仅仅有平台,没有‘关键人’将一个个孤单的个体串联起来,平台也只能是孤单的平台。”相关专家说说,一个或若干个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公正、没私心的社区组织者就是社区平台最好的“关键人”,只要你能敞开心,丰富多彩的活动再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线上线下的各种交流,原先有些疏远的邻里距离自然也就拉近了。
 

【言论】拉近“邻里情” 带动文明和谐

南如燕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邻里之重要,孔子两千多年前就进行了理论归纳。此后不久,孟母三迁,更以行动证明:邻里与下一代成长关系密切。

时至今日,居住环境在变,混凝土、防盗门的现代高层建筑,小区里容纳的人越来越多,社交网络变得庞大的同时,旧时邻里间的生活状态也在改变。钢筋混凝土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何拉近,这个问题被一再提起。

网上有笑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你住在我家隔壁,我却不认识你”。如何消除邻里间的隔膜,拉近彼此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百家宴”里便充满温情和融洽的邻里关系。摆上来的是“百家宴”,吃出来的却是“邻里情”,大伙凑在一堆,边吃边聊,相互熟悉,消除隔阂便从这一刻开始。

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邻里间就是一个小社会。邻里之间和睦团结,可以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可以使邻里之间有困难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使人们生活在愉快祥和的气氛中。这体现的恰是文明的细节,折射的正是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而社区作为一个城市的“细胞组织”,在融合邻里关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前老街坊邻居的融洽关系,我们不仅不能丢掉,还需要积极传承和大力倡导。或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或通过多种渠道来改善邻里关系,并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来成为邻里间的沟通纽带、桥梁和润滑剂。每个人也要从自身做起,邻里要常来常往、多多走动,遇到不熟悉的从见面打个招呼、报以微笑开始,邀请邻居有时间到自家来坐坐,邻居有困难热情帮助,邻居有啥做的不对多多包涵。

除此之外,面对“陌生人社会”的“城市病症”,政府要主导,社区、企业积极参与,媒体舆论引导,志愿者、义工补充……社会方方面面“一个也不能少”。只有全社会动员起来,邻里和谐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城市文明的发育成熟,需要借力于社区社会的和睦和谐与文明提升;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也必然需要通过邻里关系的修复和进一步“润滑”。文明要汲取优秀的传统睦邻文化精神,以新的形式和手段构建新型邻里关系,共同创造多彩而温馨的社区生活。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