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微信精选

八十岁的跨界发明家周书先:创时节经纬度日晷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6-06-25 10:15:07      

责任编辑:


《民间发明家的创新之路》 跨界发明家周书先:专利成果无私献社会  

 
 
【人物介绍】
姓名:周书先
年龄:80岁
来自:仁寿县
发明创造物:时节经纬度日晷
 
【核心提示】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西方的十二星座到底是怎么样的对应关系呢?很多人不明白,但在“时节经纬度日晷”上却一目了然。
 
由圆盘形的赤道日晷、圆柱面的节气日晷及北高南低的梯形底座构成的“时节经纬度日晷”,直观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学奥秘。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中西合璧、沟通古今的日晷发明者居然是一位80岁的老人。
 
这位老人叫周书先,原来是一名外科副主任医师,26年前涉足天文历法,通过刻苦钻研拿到了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是如何做到的?其中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经历?
 

在仁寿一中,老人与日晷合影。

眉山网记者 蒋萍 文/图
 
不经意间跨界   退休后搞起发明  
 
5月16日,在周书先的家里,老人正翻看着手中已经泛黄的《世界万物之由来》,不时勾勾画画,若有所思。周书先爱好天文历法研究正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1936年,周书先出生于重庆市梁平县,从小脑子灵活,对数学尤感兴趣,学生时代常被同学赞为“数学博士”。学习之余,他也常搞些小创新小发明。
 
1955年,从泸州医学院毕业后,他当了医生。周书先介绍,当时的医疗条件并不好,他潜心钻研,自制胸膜腔闭式减压引流装置,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用脚踏式减压器抽取开腹手术的液体,成功开创了所在医院的阑尾切除、疝修补、骨折与关节脱位整复等多项医疗技术。
 
这种创新精神在退休后焕发了更大的活力。1990年,周书先通过一本《世界万物之由来》开始接触历法,觉得现行阳历存在二月太短、大小月失序、缺乏天文意义等缺陷,便老想着在这上面搞点创新。1995年,周书先从外科副主任医师岗位上退下来,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天文历法的研究中。
 
“我认为研究历法应有一个重要的理念——‘中庸之道’。也就是要协调、综合考虑多方面问题。”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周书先创新提出了自己对历法改革的128年减1闰、平均每年365.2421875天的《永久历》方案,并发表了《二十一世纪应从2001年起——论世纪与年代的关系》等三篇有关历法研究的科普文章。 


老人与时节经纬度日晷模型。
 
痴迷历法知识  他终获国家专利      
 
基础知识不懂,周书先就虚心向行家请教,再进一步学习。他无论是出差还是走亲访友,都会去书店买历法方面的书籍。为了买书,他甚至省吃俭用到“吝啬”的地步。
 
“我常会利用空闲,在顶楼安个木质晷针,观察太阳的影子。”为了研究日影变化,周书先经常在热辣辣的太阳底下长时间曝晒,别人不解而他却津津有味地预测、记录着。周书先表示,因为痴迷,自己在很短时间内,便把历法知识学活了。
 
1995年,当时在仁寿一中工作的大女儿从图书馆为父亲借回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在这本书上,周书先受元代天文历法学家、水利专家和数学家郭守敬创制的仰仪的启示,又一头扎进深奥的天文地理和历法知识中。
 
通过长达10余年的天文探索之路,周书先在2001年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时节星座经纬度日晷》(专利号:ZL 00251258.0;2013年4月1日优化更新申请为《时节经纬度日晷》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
201320202678.9,),此外,2008年获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体质指数体重标准及肥胖分级速查转盘》(专利号ZL 200820009750.5)。
 
热衷科学研究   专利无私献社会   
 
据周书先介绍,他的发明其中包含了英汉对照、古今名称对照、日期对照等创新内容,他发明的日晷,适于拥有开阔场地和晴日有10小时左右光照的中外重点学校、旅游胜地、宾馆、寺庙、孔子学院及华人聚居地等。
 

周书先善于学习。
 
“我想把我的日晷捐献给仁寿湿地公园,增加公园文化内涵。” 近期,周书先又忙活了起来,他正在跟仁寿湿地公园相关部门联系,希望为湿地公园设计监制时节经纬度日晷。
 
在老人多年的坚持下,已经自费生产了8台时节经纬度日晷,其中5台分别赠给了他、孩子及外孙的母校,一台以成本价出售给了仁寿一中,另外两台送给了阆中市天文广场和阆中市主题公园。由于一直以来的入不敷出,周书先的探索之路受到了很多阻力,但他始终在坚持。
 
“这些收入作为支持历法研究发展的资金,希望能借此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回首这20多年的研究之路,周书先坦言很艰辛,但过程中的充实和快乐是他的最大动力。
 
凭着对科学研究的一腔热血,采访时,他一边摇着呼啦圈一边轻松地说:“前段时间,我已经与眉山市红十字会、四川省红十字会、四川省造血干细胞捐献管理中心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为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