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1-02-23 10:19:30
责任编辑:任枫枫
早春时节,眉州大地,橙黄橘绿,桃李初绽,处处已是盎然春意。
人勤春来早。山乡,春橘采摘热闹丰收;田间,蔬菜采收忙碌红火。从青神竹里巷子到丹棱幸福古村一三产联动的农旅融合,再从“国字号”岷江农业现代园区到“国际范”中法农业科技园的“龙头”引领,眉山乡村满是强劲活力,处处彰显“有产业、有颜值、有底蕴、有秩序、有保障、有活力”的新内涵。
一二三产联动全域同频景美民富
青瓦、白墙、篱笆,竹林、流水、小院;新春时节,天气晴好,走进青神县青竹街道兰沟村的竹里巷子,游客如织,或小院品茗、或闲步拍照。
386米的巷子,却有着竹里人家民宿、竹里竹艺美学馆、城南旧事特色餐厅……这里,受益者除民宿和特色餐饮业主外,还包括68户本地农户。
城乡一体、产居一体、文旅一体——以竹为核,兰沟村位于8.6平方公里的青神竹编产业园内,2平方公里核心区已悉数落成1.5万平方米的国际竹产业展览中心、全国唯一的竹编艺术博览馆、在校生近万人的成都艺术职业学院、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以及竹作坊村落水竹怡庄、竹里巷子等,这里悄然变为全国颇具影响的集研究、交易、加工、培训、文化体验、旅居生活于一体的竹产业综合体,成为四川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区域形象IP。
下“竹”功夫,做“竹”文章,强“竹”经济。我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嘱托和省委“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战略部署,借鉴现代田园综合体规划理念和工业园区建设经验,全域融合园区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以竹美景,以竹富民。全市“竹生态”越来越靓丽,“竹产业”越来越繁荣,“竹生活”越来越美丽。
——建成现代竹林基地50余万亩,原生态竹旅游示范基地20万亩,打造各类竹林景观20余个,营造80余公里竹林生态景观带。
——依托青神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斑布产业园和洪雅县竹钢产业园规划建设国家级竹产业示范园,引育相关企业128家,建设竹本色纸生产基地、“竹钢”板材生产基地、竹笋加工基地。
——将“竹元素”融入村镇建设,创新“竹林+文化旅游”,每年安排1.6亿元扶持竹产业发展,带动50万竹农人均增收1000余元。
竹里院子、竹里巷子、竹里书屋、竹里桃花、竹里海棠、竹里芙蓉……这些具有川西地域特色的自然精灵,铺筑了青神景美民富的靓丽风景线。融合化统揽,产业链延伸,功能链拓展,价值链跃升,多主体共赢……不起眼的一竿竿翠竹,也正在稳步拉动我市“百亿竹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绿水青山有效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摇钱树”。
带动“味在眉山”高质量提档升级
建温湿适宜育秧中心、搭标准化育秧生产线、覆肥质均衡营养土——半个多月前,作为全国唯一农业代表面向李克强总理建言献策的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开始以工业化技术手段谋划合作社2021年新发展。
“带领更多社员种出更多优质粮食,为‘粮袋子’安全作出应有贡献。”李相德说。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是我市“国字号”现代农业园区——岷江现代农业园区的“大业主”,仅在园区核心区就有6000亩种植面积,并辐射带动周边近万户种植户种植,规模近4.1万亩。合作社瞄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绿色发展,种出了“东坡味稻”“泉水山谷”“丰中谷语”“众享好味稻”等眉山本土生态水稻品牌。
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农业技术的“推广站”、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孵化器”、现代农业的“样板区”——我市一直把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18年10月,全市乡村振兴大会作出部署:牢牢牵住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这个牛鼻子,通过布局多元化、园区规模化、产业链条化、经营现代化,打造“有产业”的新乡村,推动农业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产业引领,项目支撑,农业园区不断蓄积和释放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泡菜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创造六个“全国第一”;晚熟柑橘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晚熟柑橘优势产业集群;青神竹编园区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味在眉山”食品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现代农业园区不仅扛起眉山农业大旗,更承担起乡村振兴“产业强”的重大使命。
2月19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宣读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命名2020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示范村的决定》《关于命名2020年度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决定》,我市青神县被评为2020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入选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着眼新目标,迈步新征程。眉山“十四五”规划明确对标省委“10+3”产业部署,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持续构建“58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主要重点推进中法农业科技先行区、岷江现代农业园区、丹棱丹橙现代农业园区、东坡区粮蔬现代农业园区、仁寿县“橙色田园”柑橘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等50个现代农业园区,覆盖全市68%的乡镇,力争“味在眉山”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全面打造以眉山天府新区为核心的国际国内农业开放合作平台、成眉农业同城发展先行区和都市乡村振兴示范区。
撬动乡村振兴持续发展过硬支撑
继去年11月上榜央视“乡村振兴人物榜”之后,今年2月,彭山区李山村“硕士农民”——刘沈厅再次入围川报“天府人物推荐榜”。
微博上热搜,网络有热度,但在彭山区谢家街道李山村的家庭农场内,刘沈厅的“新农民”生活一如以往:早上围着果园走一圈,查看柑橘长势;9点开始,接听、回复来自四面八方的果农电话或信息,协调春见销售和部分遭受霜冻灾害柑橘的保险索赔事项。
召集家庭农场发展联盟,打通从种苗到管理、从农资到产品销售的产业链条;开发“彭山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团购农资为上百位会员节省100多万元生产成本;研发冬季晚熟农产品双层绝热防霜冻袋和简易滴灌系统专利,在全省超过1000亩果园推广试用——“有事找沈厅”已成为当地柑橘种植户们的一个共识。
被推选为彭山区果业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刘沈厅不仅是彭山区果业转型升级的担纲者,还有了新“身份”——每周一到省农业农村厅全省家庭农场联盟志愿值班,兼职眉山乡村振兴学院培训专家,为全省、全市培训了300多位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是核心关键,人才智力支撑是第一资源和最硬“底气”。我市一方面通过“保姆式”贴心服务、“种子式”孵化培育回引如刘沈厅等一批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大舞台”;一方面大打“事业牌”,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级干部,为乡村振兴集聚了组织力量。
2021年年初刚刚结束的新一轮村(社区)党组织换届中,461名有农村感情、有创业能力、有带富本领、有工作干劲的产业发展能人、回乡优秀人才成为“领头羊”,占全市村(社区)书记的90.4%。全市还启动8类本土人才培育工作,认定职业农民110名,命名第二批“眉州田园名星”15名,培育高素质农民901人,新培育家庭农场367个、农民合作社36个。
春日暖阳,新枝吐绿。在东坡区太和镇金光村,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刚刚采收,一台台农业机具忙着旋耕作业。在彭山区公义镇,刘沈厅新流转的百亩农业产学研基地已平整完成,“希望以新种植技术、新复合业态,培养孵化100个农业带头人,影响带动100个大学生服务‘三农’。”
从北京归来,吃下“定心丸”的李相德更是信心满怀:“总理告诉我,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国家会出台更完善的政策来支持农业。农业,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文清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