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红色笔杆子】绘就全面小康新画卷——决战脱贫攻坚走区县系列报道之青神县篇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0-11-27 09:36:13

责任编辑:熊莉


W020201125572595851316.jpg

美丽乡村处处景。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青神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打好脱贫攻坚战,尽锐出战,立足资源优势,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道路,创新改革股权量化、资产收益扶贫,激发群众可持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扎实推进脱真贫、真脱贫,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青神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2015年,青神县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称号;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该县26个市级贫困村“摘帽”,4202户、1021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退出;2017年,《青神县积极探索电商精准扶贫新路子》入选省委组织部《“绣花”功夫 四川脱贫攻坚案例选》;2020年,青竹街道兰沟村、高台镇百家池村获评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蒋萍 本网记者 罗俊涵 古良驹 彭威楠 刘敏 文/图

W020201125572596318682.jpg

西龙镇万沟村千亩大茶园。

坚守初心——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回顾青神县脱贫攻坚历程,有着两个意义深远的节点:2016年6月,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曾是全县最低的白果乡楼坊溪村(现虎渡社区)宣告在全县率先脱贫摘帽;几个月后,汉阳镇小三峡村也达到退出标准,标志着青神县26个市级贫困村全部“摘帽”。

  探究这26个村的脱贫密码,最根本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干在最前列,凝聚起了广大人民群众改变命运的斗志和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在党的各级干部。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青神县所有党员干部把职责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

  2015年8月,青神县第一批第一书记走马上任。游方银从青神县教育体育局的一名干部,成为楼坊溪村第一书记。那一年,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多元,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5年,1800多个日日夜夜,游方银初心不改、使命不忘,带领172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引进项目、治理人居环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增长到3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5万元。

  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原市级贫困村,一天比一天有了人气、有了名气、有了脱贫的底气,蜕变成一个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村庄:4公里的彩色产业环线如一条彩带,串起蓝顶白墙的民居,也串起群众的致富路;家家户户门庭干净,花草绿植簇拥;群众文化生活风生水起,乡村风貌实现了质的提升。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活跃着一大批用初心砥砺奋进的扶贫干部。他们把群众当亲人,倾尽力量帮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从“新面孔”变成乡亲们喜爱的“老熟人”。他们推动各项扶贫措施落实落地,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如同星星之火一般燃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之梦。

  截至2019年年底,青神县先后选派41名第一书记、57名干部驻村帮扶,78个单位、46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全县所有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

W020201125572595613819.jpg

彩色产业环线。

专注“造血”——

夯实产业为本

  11月初,在岷江西侧的青神县西龙镇万沟村,早已脱贫的费学枝在自家茶园里忙着除草、灭虫。错落有致的茶园里,白茶、黄金茶、绿茶发出阵阵幽香。费学枝估算了一下,今年家里的人均收入不会低于3万元。“一亩茶园十亩田,一亩山茶过万元!”正是这些不起眼的茶叶,为当地的费学枝们撑起了脱贫致富的一片新天地。

  万沟村和费学枝的脱贫路,正是青神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抓住产业这一“牛鼻子”,真正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扶贫由“输血”变“造血”的真实写照。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

  产业怎么选?2015年,青神县政府主导完善了“四大产业环线”(优质椪柑环线、生态白茶环线、种养结合环线、粮经复合环线),将扶贫规划和发展县域经济紧密结合。当年,青神县农业增加值达到8.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42元,在全省高收入组(57个区县)中排位第一,获得2015年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称号。

  近年来,青神县还突出贫困地区特色主导产业精准脱贫,举办针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在实现自身脱贫的同时,为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助力。

  青神竹编与蜀绣齐名,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神县先后获得“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等国际国内殊荣与奖项40余项,目前,该县有超过3.5万人从事竹产业。

W020201125572596127784.jpg

柑橘丰收促脱贫。

路径探索——

改革创新为魂

  费学枝在茶园忙碌的同时,在位于岷江东岸的百家池村,5000亩晚熟柑橘正在经历收获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套袋。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学强和老伴早早来到地里干活。得益于柑橘产业,2015年至今,王学强家的年收入从1万元左右猛增到5万多元,彻底脱贫致富。

  百家池村是青神县聚焦“股份农民”核心,推进“三变”改革的一个典型案例。

  2015年,青神县财政向位于百家池村的椪柑专业合作社注资40万元,用于合作社探索成员股权量化模式。合作社共吸纳社员118户,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26名。为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股权量化收益脱贫,合作社将40万元扶贫资金的20%股权优先量化给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剩余80%股权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普通社员再次平摊。合作社通过规范技术增产、统购农资返点、统一销售奖励三种模式实现股权量化收益分配。当年年底,这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792元。如今,百家池村建成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7400余元增长到2019年的29000余元。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青神县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46万元,分别在7个乡镇(街道)实施股权量化收益分红项目,促使建档立卡贫困户转为股东和合作社长期务工人员。全县49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每人年增收2000多元,同时,18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地就业。

  百家池村和王学强的脱贫“摘帽”,是青神县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扶贫新路的具体体现,但探索远不止于此——

  为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共享长效机制,该县还积极探索利益共享的“代种代养”等模式,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为壮大集体经济,该县积极探索土地经营型、资产营运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四型模式”,开辟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摘帽拔根”和集体经济快速积累;

  为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得出、有发展、能致富,该县立足“巧”字,创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组织实施,将搬迁户全部安置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条件好的地区,并推动他们向产业工人、农业业主转变;

  为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内生动力,该县探索“农民夜校”“道德讲堂”“社区大学”“最美家庭评选”“美德超市”“竹编工匠传艺队”等扶志扶智模式,开展“脱贫不忘党恩·致富感谢祖国”主题活动,提升他们的精气神……

W020201125572596799268.jpg

竹产业培育脱贫致富新动能。

聚焦精准——

对症施策斩“穷根”

  找对“穷根”,才能明确靶向。脱贫攻坚一定要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11月25日,青神县汉阳镇上游村,刘小兰在一座临江而建的农家小院里忙活着。游客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品尝美食,还能欣赏到独具特色的古镇美景。

  刘小兰和丈夫都患有疾病,女儿念高中,加上母亲身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一家人生活困难,于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没想到机会主动找上门!”刘小兰说,农家乐老板主动请她当服务员,还允许她在生意不忙的时候不定时回家照看母亲。

  和刘小兰一样,因家中老人生病致贫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张清龙也“受邀”到农家乐当墩子工。如今,每个月能领到2000多元的固定工资,他心里踏实多了。

  据悉,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村干部精准施策,专门到农家乐“打招呼”,希望农家乐在招工上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农家乐老板积极响应,由此,刘小兰和张清龙顺利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聚焦精准,青神县具体处理好了三大问题。一是“扶持谁”的问题。该县根据摸排结果,对比国家、省市扶贫标准,确定了26个市级贫困村,并对贫困人口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掌握,完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具体帮扶措施等内容,建立相关信息资料,做到了扶贫底数清、方向明。二是“谁来扶”的问题。该县采用“1+1”帮扶(即1名干部直接帮扶1户贫困户)和“1+4”扶村模式(即1个贫困村落实1名县领导、1个县级部门、1名第一书记、1个工作组蹲点帮扶),以“军令状”“硬指标”确保所有乡镇和县级部门扶贫责任落实。三是“怎么扶”的问题。该县抓实因业利导,实施产业帮扶;因地施策,实施新村帮扶;因村制宜,实施民生帮扶;因人而异,实施兜底帮扶;因村派人,实施合力帮扶,确保帮扶措施体现个性化、科学性、巧妙性和有效性的特点。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青神,正用铿锵的步伐迈向全面小康,全力为这方土地的广大群众谋福祉。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