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0-11-03 09:39:48
责任编辑:何海娟
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现场登记
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现场登记,眉山9651名普查员和2625名普查指导员走进千家万户,逐人逐项登记普查信息。作为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到底查什么?怎么查?普查后的数据怎么用?本期深度,聚焦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走进普查“两员”背后的故事。
人口普查到底查什么?
“您好,我是人口普查员,今天我们要正式登记,感谢您的配合。”11月1日下午6点,东坡区尚义镇英勇社区普查指导员袁冰莹和普查员李春香穿上蓝背心,佩戴好证件,走进了平乐苑小区,挨家挨户敲门进行人口普查。
袁冰莹(中)和李春香(右一)走村入户开展人口普查。
“您家房子多少平方米?几个人居住?请放心,我们不会采集产权信息。”对于在询问房屋情况时,不少居民会比较敏感,袁冰莹专门解释道,“采集房屋信息关注的是居民居住质量,而不是财产状况。居住质量也是与‘人’相关的重要内容,此前的人口普查也一直在关注,只是这一次更详细。”
据了解,此次普查登记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况,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指标设置上大体相同,但也有些变化,主要是增加填报公民身份号码。
此外,入户登记期间还将随机抽取10%的住户填报普查长表,调查更为详细的人口结构信息。
整个登记工作将持续到12月10日。
人口普查怎么查?
“2019年,眉山常住人口已达299.5万,还有大量流动人口。要做到不漏一户,除了技术支撑,对我们的社会动员能力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眉山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从2019年9月省级综合试点开始,眉山就成立了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选聘了12276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
人口普查,普查员们在路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采用的是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登记,入户采集到的信息直接录入国家平台,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提高数据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普查的登记方式增加了普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鼓励公众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自行申报个人和家庭信息。
在此次人口普查工作中,眉山还印制150万张致普查对象一封信、13530张普查公告,做到致普查对象一封信覆盖到户,并通过短信告知住户。
为什么要普查?
人口普查涉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重要的统计信息支撑。那么,这些数据如何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又会怎样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我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宏观层面,今年是“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即将到来的关键节点,人口普查将查清人口总量,反映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查清人口的分布,明确人口结构演变;反映人口变迁和人力资源状况,为“十四五”期间的城市布局、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重大决策提供支撑。
微观层面来讲,我们生活的城市需要建多少所小学?建在哪里才能满足入学需求?布局多少公共交通设施才能让公众高效出行?新增多少养老机构,才能在多年后让老人老有所养?这些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都离不开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的支撑。
活跃在人口普查一线的忙碌身影
一个包、一张表,整天穿梭于楼栋间,一户接着一户跑,挨家挨户登记完……这便是我市广大普查员的工作写照。
入户普查登记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人生“五味”。今年47岁的张德超是东坡区尚义镇西堰社区的一名普查员。他平时在眉山城里经营生意,这次人口普查,他回社区当起了普查员。“我以前曾在乐象村(现西堰社区)干了8年村支部书记,对这里情况比较熟悉,所以回来帮忙。”
张德超正在入户普查。
西堰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辖区内有两个集中居住的安置小区,有未拆迁的农户1000多户,还有圣丰国际市场以及20余家企业,人员情况复杂。
10月11日—31日,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摸底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张德超和搭档负责一个普查区,平均下来每人有几百人的信息采集任务量。为了在短短的20天里完成各项工作,他和搭档每天不是在办公桌前统计普查数据,就是在去普查的路上。
从今年7月参加普查工作以来,张德超跑出了经验:电梯房,先坐到最高层,然后一层一层的走楼梯敲下来;针对老年住户,他们起得早,一般8点钟上门容易找到人;中午11点至1点,本地普通住户往往在家做饭;晚上5点到9点,上班族和租客一般就陆续回来了。
晚上6点半至9点是人口普查的黄金时期,为了尽可能地多跑几户居民家,张德超每天晚饭时匆匆吃上几口,便丢下饭碗出门。“白天跑一栋楼可能只完成几户,剩下的就要等晚上再去碰运气,所以我得抓紧时间。”他说。
尽管社区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还是会有一些居民保持着警惕,吃“闭门羹”也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张德超化身“侦探”,仔细观察门口的每一个微小变化——“这一户门口留有生活垃圾,应该是有人在家住。”“这户门把手上灰尘布满了,可能无人居住。”
虽然在入户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也不乏“暖心”时刻。对于普查工作,绝大部分居民都能很理解和配合。不少居民还提前准备好证件,等普查员上门,有的居民还会带着普查员到楼上楼下的邻居家登记。
晚上10点,张德超和其他普查员们回到办公室,抓紧时间对一天采集的数据进行汇总,常常回到家已经是次日凌晨1点左右。“其实普查工作没有什么诀窍,多点耐心,多些热情,自然就能让居民接纳我们。”问及普查技巧,普查“两员”们如是说道。
在辛苦的人口普查一线,还有许多像张德超这样的普查员。他们虽然经历了人生“五味”,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奔走在小区之间,助力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
一名见证国家发展与时代变迁的普查工作者
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56岁的伍志祥参与了3次,见证了这30年来人口普查工作的变化。
伍志祥正在统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整个象耳镇才15000多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伍志祥才36岁,是原象耳镇统计站站长。他回忆道,那个年代的普查工作程序比较繁琐,每个普查员提着一大包纸质表走村入户,全靠人力统计。统计完以后,普查员回到统计站进行编码汇总,将人口信息编码成机器能识别的代码,然后靠光电录入。“当时我和同事两个人,光是编码就花了一个星期才弄完。”
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信息技术更先进了。“每个普查员发了一个终端机。”伍志祥说,有了科技助力,人口普查工作更便捷了。“而现在,一部智能手机就解决问题了。居民可以在手机上扫二维码自主申报,普查员也能在手机端上报操作。”
三次人口普查工作在伍志祥看来,除了普查工具的技术进步外,准确度也大大提高。比如第七次人口普查增加了大数据比对——普查出来的数据与公安、计生、民政等系统的信息进行比对,能更好地查漏补缺。“这次普查中才发现,有个被拐卖到外地三十几年的村民回来了,在跟大数据比对时发现她本地的户籍已注销,回来也没有去登记。”他说。
在普查指标方面,伍志祥说,这次普查的长表中还新增了关于家庭小车数量的统计指标,这在以前是没有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农村很多房子都是砖木结构,人均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而现在大部分都是两层小楼房,人均居住面积增大,居住条件改善。”
另外,他还观察到一个显著变化: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人户分离现象不多,人口流进流出的数量大约占总数的10%。而现在,大约70%左右的人口处于人户分离状态,人口的流动性更大了。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十年?每一次普查,都可以借机对家庭和国家十年的成长来一次回顾。今年,我主要是在尚义镇政府负责人口统计方面的工作。”伍志祥说,连续三次参与人口普查工作很幸运,他会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知识链接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最早进行人口统计调查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200年,大禹就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此后历朝历代都没有停止过人口统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四千多年的人口统计史中,始终没有开展过一次科学的全国人口普查。
新中国成立后,为配合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选举,同时也是为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开展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真正与国际接轨,自此每隔十年,尾数逢“0”的年份便进行人口普查。(记者:杜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