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0-02-18 10:42:02
责任编辑:任枫枫
眉山网记者 刘娟 文/图
穿着隔离服值班的汪海。
2月13日,记者联系到东坡区苏祠街道卫生院全科医生汪海时,他正气喘吁吁上楼梯为武汉返乡隔离人员检查身体。“对不起,等入户完了,我们再联系。” 电话那头,汪海的声音急促而又有些疲惫。
再次联系到汪海,已是当晚9点。他在入完户回医院的途中,稍微有了一点空闲时间。从1月23日至今,汪海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早上8点上班,却没有下班时间,晚上12点、凌晨3点、4点都是常事。
“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多出一份力,大家就少一分感染的几率。疫情拉得越长,越影响大家的生活,收入就会减少,谁家还没有点贷款要还啊!”谈及此次疫情,汪海的话真切而朴实。
疫情期间,汪海日夜值班坚守。
加入“疫”战 他狠心抛下妻儿
时间回到1月20日。大寒。得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消息,汪海和全院医护人员提前进入“应战”准备状态。
1月22日,腊月二十八,汪海开始入户为湖北返乡人员检查身体。经历过“非典”的他很快意识到此次疫情的严重性。入户回到医院,他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本人汪海,愿意请战一线抗击新冠肺炎,有战必应,有战必胜!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同事们都不知道,在递交这封请战书之前,汪海并没征得家人的同意。汪海今年42岁,女儿仅有3岁。面对严峻的疫情,汪海没犹豫,“我多付出一分,家中的妻儿老小就少一分感染几率。”
当天,他简单给妻子叮嘱一些防护措施后,便迅速出门投入到疫情阻击战中,除了值守发热门诊,还要入户为湖北返乡人员检查身体。为了保护妻子和女儿,他和妻女道别后,至今都没和她们见面。
在大北街一面墙上,看到汪海的这张照片,很多居民都说认识他。
日夜坚守 他的背心没干过
1月24日,除夕。汪海留守在医院发热门诊。一个电话打破了医院的宁静:某社区有从武汉回来的人,立刻上门排查。
电话就是命令,汪海二话不说,带着体温枪就往这位居民家中赶.......
按照规定,疫情期间,辖区内感冒发热病人首先要到社区医院进行检查。除夕前后,来医院就诊的发热病人一下多了起来,汪海的工作量与日俱增。忙完发热门诊的工作,他晚上就入户走访,不仅身体疲惫,精神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1月25日,正月初一。汪海的接诊病人达到30多个,网格员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汪老师,大北街*号,你空了来哦。桂香街*号,你记下电话......”。门诊工作结束,他来不及吃晚饭,又投入到入户排查中。再次回到医院,他已经不想说话,瘫倒在椅子上,瞬间就睡着了。
1月28日,正月初四,汪海刚看完门诊病人,医院总值班微信群就开始呼叫:一位居家隔离人员脚痛,要找医生看病。汪海第一时间拿起药箱,就急匆匆往这位居民家中走。
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工作,汪海的内衣、头发,一天都没有干过,原本胖胖的他,已经瘦了一大圈。
阻断疫情 他说咬牙坚持
即便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下,汪海每月一次的艾滋病人随访、结核病人随访,慢性病人随访却没有落下。他挨个上门,叮嘱他们:现在是特殊时期,你们要照顾好自己,千万不要出门。没有药了,你跟我讲,我想办法给你们送到家里去。
任务重、工作繁杂,住院病人经常又有突发情况,近一个月来,汪海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眼睛成了“熊猫眼”。
2月初,他管理的一个病人,病情好转,已从隔离病房转到了普通病房。可是半夜12点过,病人的咳嗽突然加重。情急之下,汪海和同事们迅速把病人送到眉山市中医院,陪病人做完CT、查血等项目后才离开。回到家,时间已是凌晨4点。
没过几天的一个晚上,又一位住院病人病情突然加重。“她只有20多岁,发过几次烧,后来退烧了,却感到呼吸困难。感到呼吸困难说明病情在加重,所以我们迅速将她送到中医院。”汪海说,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身体疲惫、精神紧张,却是自己的职责,必须全力以赴,守好自己这班岗。
社区医院医生少,汪海就给院领导说,把他的值班排满点。为了顾及到自己的慢性病人,他经常“见缝插针”,稍有空闲就通过微信、视频给他们接诊、开药。
汪海坦言,在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中,他只是众多医护工作者中的一员。“看到医院一楼和我一样穿白大褂、穿雨衣上班的门诊一线医护人员;穿黄衣服、黑雨衣,穿梭在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发热病房的住院部医护人员,还有中医科用国粹中医抗击疫情的老同志以及那些不停消杀不停运转的身影,我觉得很感动。只愿在大家的努力下,能早日阻断疫情。”汪海说完,声音有些哽咽。
此时,妻子打来视频电话,女儿奶声奶气地对他说:“爸爸,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呀?”看着视频中的女儿,汪海微笑着对她说:“等爸爸把病毒撵走了就回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