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0-02-15 11:39:39
责任编辑:罗思源
您有难,我们来帮您;您身边有感动人和事,不妨告诉我们……
基层极度特困群众是社会治理体系下的特殊脆弱环。关心关爱困难群体,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是作为市委机关报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刻,这些人的生存状态和安宁有序,对于社会舆情、抗“疫”信心和“禁足”耐力具有重要影响。
从即日起,眉山日报全媒体特推出“守望相助 我们在一起”专栏,聚焦疫情防控隔离状态下的特困群众生存状态和需求,为各级党政和社会爱心人士提供救援困难群众的信息平台,为困难群体提供及时求助和疏解情绪的通道,反映和推广各级党政及基层组织救助困难群众的情怀、措施、动态、好的做法,反映困难群众自尊自强、积极自救的精神风貌和感人事迹。
求助热线:028-38166844
眉山网记者 刘娟 文/图
2月14日,疫情下的眉山,气温降了好几度。正提着菜篮子准备出门的东坡区大石桥街道金罗马社区居民汪中华突然被网格员胡美琴的电话"拦"下了。
“汪叔叔,你今天不去买菜了哈。我家里还有我妈从乡下带来的青菜、萝卜和白菜,一会儿我给你带过来。”电话那头,胡美琴热情地告诉老人。
“这咋个好意思嘛!太感谢了。你今天就不给我送口罩了,我不出门就不需要口罩,你们更需要。”汪中华说着,挂断电话,朝卫生间走去,拿出拖把拖起地来。
胡美琴给黎香云量体温。
偶然发现的“困难户”
汪中华今年78岁,和77岁眼睛失明的妻子黎香云相比,身体还算“硬朗”。
汪中华和黎香云现在居住的是女儿的房子。他们说,自己以前是“工业公司”的员工,过去一直住工房,退休后就租房住,雕像附近、下西街都住过。“后来我眼睛不好,女儿就东拼西凑买了这套房子,简单装修了,2015年,我们把旧家具搬了进来,就住这儿了。”黎香云说,住在女儿这里,他和老伴也总算有个固定的“家”了。
黎香云的眼睛一直不好。2013年,医生检查判定为“青光眼+白内障”,视力越来越弱。“后来做了一次手术,没有成功,但还能看到一点微弱的光。2019年4月,她就完全看不见了。“看不见好心慌哟,啥子事都不能做。我们就到成都去看,医生说病情复杂,加上年龄大了,说不能再做手术,就喊我们回来。”回忆起当初看病的经历,黎香云的声音有些哽咽。“就因为我的眼睛问题,脚又痛,家里没有任何积蓄了。现在的一点退休金,除了药费、生活费就没啥了。”黎香云补充道。
“我最揪心的还是我们的儿子,51岁了,离了婚,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房子,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我是个急性子,眼睛看不见,又不能做事情,感觉自己很没用。”黎香云没事时总喜欢多想。
相比黎香云,汪中华却要乐观得多,也很有耐心。即便49岁的女儿因为单位解体没了工作,儿子没房没结婚,他却把黎香云照顾得细心周到,尽可能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他要出去买菜,会先扶老伴上厕所,然后把电视给老伴打开。
早上起床后,她给老伴穿好衣服,给老伴洗漱。冬天冷,汪中华每晚还会烧水给黎香云烫脚,“她的脚肿痛,烫下舒服点。”
见老伴不高兴,他还耐心地跟她讲道理,让她放宽心,实在不行,他就讲笑话,逗得他们俩都哈哈大笑。虽然生活有苦衷,但是想到老伴如此体贴,黎香云就放宽心了。
汪中华悉心照顾老伴黎香云。
看不见的温暖
汪中华和黎香云是社区在2017年大排查时发现的困难老人。那次排查之后,社区、网格员、家庭医生都成了他们家的常客,“亲人般”给他们温暖。
逢年过节,社区书记龚梅提上大米、清油就来到他们家,像走亲戚一样。听说黎香云的脚经常肿痛,社区主任魏艳刚听到什么有用的方法,就主动上门告知。网格员胡美琴更是隔三差五就敲他们的门。“并不是每次都给他们送东西,而是想到他们两老的在家,来陪他们说说话,让老人开心。”胡美琴说,有时到黎阿姨楼上办事,她下楼后也会敲老人的门,问他们是否有需要帮忙的地方。
生病了,家庭医生贺如彬就上门为他们服务。知道两位老人都有高血压,贺如彬每次上门都会带上两瓶降压药。上次,他还给他们带了油盐的量杯、量壶,让他们固定盐和油。黎香云说,他们存了网格员的电话,但是一般不会主动给他们打电话。“他们很忙,不想给他们添乱。我们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了。”
即便不给社区、网格员打电话,社区还是随时都想到他们。节日慰问一次不少、贫困补助能报尽报,政策宣传、体检、医保社保年审全部上门服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从大年三十至今,黎香云一步也没出过门。只有汪中华偶尔出门买菜。最近小区封闭式管理,想到老人生活不便,社区又给他们送了大米、蔬菜等生活用品。
两位老人也很感恩。每次这些热心人走进他们家,他们就把家里不多的花生、核桃拿出来“招待”大家,临走时,还往他们包里塞。“大家对我们这么好,我非常感动。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能听到你们的声音,晓得哪个是哪个了。”黎香云说。
确实,只要胡美琴在门外喊一声,黎香云就晓得“网格员来了”,心里特高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