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更新时间:2019-06-22 22:49:10
责任编辑:雷尧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6月22日22时29分在四川宜宾市珙县(北纬28.43度,东经104.77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眉山震感明显。
防震知识,发生地震后千万不要慌乱,按照以下经验和方法进行防震避震。
一、在室内时,躲在坚固家具下面,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二、赶紧熄灭火,关闭火源。
三、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四、 将门打开,留下出口。
五、 户外场合,保护好头部。
六、在人多的场所时保持镇静。
七、避难时要步行 ,尽量少携带东西。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八、严禁在狭窄的地面、墙根、悬崖、河边停留。
九、注意山崩和地裂。
十、不要害怕余震,不要听信谣言,应当用携带的收音机,把握正确的信息来临。
什么是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距、震源深度?
地震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叫震中;
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
一年中地球上的地震有多少?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一年约五百万次,但 99 %都是人感觉不到的小地震,有感地震约五万次,但造成较大破坏的强烈地震平均每年只发生十几次。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人类在揭开地震之谜的过程中,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产生种种神话与传说。
大约在12世纪,日本古历书上有所谓“地震虫”的描述。
1710年,日本有书谈及鲶鱼与地震的关系时,认为大鲶鱼卧伏在地低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发怒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
我国古代对地震这一特殊灾害,也有专门描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地低下有一条大鳖鱼,驮着大地,时间久了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鳖鱼翻身就是地震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
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再有亚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
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
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
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
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叫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抓住震前十几秒钟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据对唐山地震中874位幸存者的调查,其中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188人安全脱险,成功者约占采取避震行动者的72%。
专家们认为:大多数地震是有感或轻度破坏地震,所以遇震时一定要镇静,并就地躲避(主要指楼房内人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