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5-26 09:39:15
责任编辑:雷尧
天府大道。(资料图片)
雷同 眉山网记者 蒋萍
在天府之国,一条纵跨南北、全球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正逐步串连起一颗颗散落在玉盆里的明珠。
天府仁寿,就是这条大道以成都为中心,南向串连起的第一城。这里幅员面积2608平方公里,全县户籍人口154万,始建于秦,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赐名仁寿,沿用至今,已去1400余春秋。
在仁寿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明珠。文有花间派极具个性和成就的词人孙光宪、“东方梵高”石鲁,武有被毛泽东誉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南宋抗金名相虞允文、“爱乡将军”之称的民国二级陆军上将潘文华;有“牛角寨大佛”“双堡牌坊”“禾加甘泉寺”“能仁寺摩崖造像”“冒水村摩崖造像”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抬工号子”“曹家梨膏制作技艺”等2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踏足仁寿,一部史诗画卷正朝着我们缓缓展开。
【人杰地灵 英雄辈出】
古蜀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赋予了仁寿博大精深、独具神韵的历史人文底蕴。
大观四年(1110年)十一月二日(12月14日),虞允文出生在隆州仁寿县(今眉山市仁寿县)一个官宦人家,“允文”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武》,意为“有文德”,可见家人希望他做一个读书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一直作文官的虞允文本奉命前往采石犒师,却逢金帝完颜亮统率金军一路南下,横渡淮河,进迫长江,直逼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前线宋军接连溃败,本就士气低下,大战在即,淮西主帅获罪免职,新任统帅又尚未到岗,整个军队一盘散沙。一旦长江天堑失守,靖康之耻或将再次重演。
危急之时,虞允文以文代武亲自督师,重振三军,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与军力十倍之多的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功垂千古。之后官拜左丞相,逝后谥号“忠肃”,两朝皇帝三次追封为太师,足见虞允文功盖千秋。毛泽东同志读到《二十四史·宋史》中记载虞允文史实时,欣然提笔旁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世家能出人才,务农之家亦有人才。出生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县向家乡贵坪村)的孙光宪家世务农,但他勤奋好学,《宋史·孙光宪传》称他“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他词存84首,乃“花间词派”代表人物之一,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既有“花间派”的华丽香艳,又比“花间派”词题材广阔和充实。毛泽东还曾抄录他的《上行杯》:“离棹逡巡欲动,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金船满捧。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还有北宋绝食以死明志的何栗、元代第一流的诗文大家虞集,以及揭开地球奥秘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都是由仁寿水土孕育的人才。
【多彩文化 遍地结晶】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民族强盛,宗教文化艺术也迎来了黄金时代。得益于厚重的宗教文化氛围,从这一时期开始,直至明代,和宗教相关的4个国家级文保单位遍布仁寿县各地。
在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仁寿县高家镇,在唐代就由能工巧匠,一锤一凿,雕琢出主要以佛、道二教合一的牛角寨摩崖造像群,据载有摩崖造像2480尊。目前,已编号建档101龛,1519尊。其中佛教造像龛95个,造像1395尊;道教造像龛6个,造像124尊。造像人物众多,相貌各异,或立或卧,或静或动,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它们讷看草木枯荣,默守风云变幻,千古的风霜积淀起它们厚重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成为我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其中,还有部分造像“跃然纸上”,入选《中国美术全集》《四川文物美术集》,让更多的人叹服于仁寿县牛角寨摩崖造像群。
还有唐宋时期的中农镇能仁村能仁寺摩崖造像、宋代的虞丞乡冒水村摩崖造像、明代的禾加镇楠林村甘泉寺,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满井镇石碑村、青岗乡汤家村、邹胡村等传统村落也向世人诉说着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
向南返回县城,就不得不登奎星阁。
奎星阁位于仁寿县城中心,属奎星街一段。始建于清乾隆重元年(1736年),后毁于战火,于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1988年被修葺一新,重放光彩。
“奎星”是何意?据古书载,它是天上28宿之一,最初在汉代《孝经援神契》纬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东汉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划。”由此后世把“奎星”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为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之神,原是封建社会树立文风,借以标志文明的建筑,现今已成为仁寿县城的一大历史景观。
出城直奔东南方向,就来到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仁寿双堡乡牌坊村双堡牌坊。两座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牌坊上下对列,间距44.5米,依地势由低到高编为一号坊和二号坊,是清王朝为表彰“徐母杨氏”和“徐母余老太君”孝敬老翁、“夫死从子”和守节不改嫁的德行,而钦旨建造的“节孝坊”。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板大道贯穿其间。
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一套关于妇女贞节的观念,自此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崇这一观念。为了表彰遵循封建礼教的妇女,就由地方政府逐级向上申报,最后经皇帝审定后,以国家的名义树立节孝牌坊,因此牌坊上均有“圣旨”二字。这一做法在明清两代最盛,双堡牌坊就是分别在清光绪七年(1882年)和光绪八年(1883年)坚立的。
在时间的巨轮下,节孝牌坊这一封建社会的糟粕早已为世人所唾弃,但双堡牌坊作为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将旧社会妇女的辛酸真实地呈现在了大众的面前。
【文化遗产 传承发展】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过去的仁寿,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交通十分不便,运输全靠肩挑背磨,男抬女背,而重物靠一人无法搬移,就产生多人合作整体用力,通过工具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分解到每个人肩上。后来由两人发展到多人,乃至128人的队形,运力也随之提升,这就是抬工的由来。
虽人多力量大,但步调还需统一。为了协调步伐,鼓舞干劲,分散负重之苦,抬工们从历史传说、舞台戏剧、通俗小说中获得灵感,并运用四川方言创作出了唱腔高亢嘹亮、极具地域特色的劳动号子,这就是抬工号子。其内容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息息相关,它的叙述方式、修辞手法、演唱方法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形成了独特的抬工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由于仁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仁寿抬工号子保护十分得力,并于2007年被四川省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4月,展示仁寿儿女艰苦奋斗的大型音乐舞台剧《抬工魂》在省内多地巡演,生动地向世人展示了仁寿的抬工文化。2019年,仁寿抬工号子还走上了有“小春晚”之称的央视《我们的中国梦——2019东西南北贺新春》节目和央视全国农民新春联欢会的舞台,用坚实的步伐,嘹亮的号子,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当今仁寿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仁寿县积极统筹文化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建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千年仁寿的多彩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县文化馆、图书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馆,是全市首个“两馆”均为国家一级馆的区县;全县高标准建设了6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18个村(社区)活动阵地,全部配备了相应文化活动设备器材,免费向群众开放,此外还建成了260个文化院坝。2018年,全县群众文艺队伍达750支,群众文艺骨干超过1万人,群众文艺指导员达360人,培养出乡土文化能人75名。
利用这些文化阵地,依托这些文艺队伍,仁寿县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文化的沃土,为当下文化茁壮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