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眉山川剧团的当家戏——《白蛇传》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2-24 12:58:10      

责任编辑:赵娜娜


  朱卫红

世莲(中)、陈静(左)出演的《白蛇传》剧照。.jpg

  世莲(中)、陈静(左)出演的《白蛇传》剧照。

  提起《白蛇传》的故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于80、90后的年轻一代大多是因为赵雅芝出演的《新白娘子传奇》而得知,但对于我们出生在60年代以前的眉山人,则更多的是源于眉山川剧团演出的川剧《白蛇传》 。

  老爸说《白蛇传》是眉山川剧团的当家戏,每演《白蛇传》,票房必爆满。尤其是恢复传统戏后,他们自己创作的《白蛇传》下本更是火遍了四川各地,巡演几十场次,场场爆满,四川电视台还为该剧录制了舞台艺术剧在四川电视台进行了录播!

  作为地方戏剧给其它剧种交流,老爸每次讲起这一段历史都是两眼放光,脸色泛红,激动不已!

    释放信号,传统戏解放

  1972年以后,文化界稍微放开了一点,可以演出几个现代戏了,如《杜鹃山》《盘石湾》《苗嶺风雷》《瑶山春》《金沙江畔》《八一风暴》《江姐》《小刀会》等等。

  我听到老爸一口气报出的这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也跟着兴奋起来!

  这些现代戏一改样板戏的僵硬死板,在舞美、服装和布景上增添了许多美感,当时的我十多岁,正是女孩子开始爱美的年龄,每天晚上我都会跟着爸爸去剧团!但现代戏毕竟剧情刻板,缺乏情节和人情味。可传统古装戏就不一样了,它有历史经典故事作为背景,有以传统戏曲特有的虚实结合作为表现形式,比如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

  传统戏有诙谐的对白,优美的唱腔、迷人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加上生动的故事,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各种绝技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蕴含着不尽的妙味,那是一种真正的艺术享受!这在当时文艺领域是特别缺乏的。所以,传统戏一上演就深得观众喜爱!

  随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被曾经禁演的所谓“帝王将相”的传统戏也彻底解放了,于是《白蛇传》的复出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白蛇传》

  老爸继续回忆:“我们剧团演《白蛇传》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红火过了!当时剧团刚刚成立不久,各地的川剧艺人和玩友都聚集眉山,再加上新又新戏班子里科班出身的左素芳、艾正喜搭档出演白娘子和小青,那是一个绝配啊!”老爸说着站了起来,边说边比画着:“在《水漫金山寺》这场戏中,白娘子盘腿打坐,被青儿托举过头顶;白娘子双腿环绕青儿的腰际,青儿抓住白娘子的腰带,在台上旋转数圈;最后白娘子独脚站立在小青肩上绕场几圈寻找她的官人许仙;法海唤出紫金绕钵要收白蛇,此处是戏的高潮,变脸、吐火、白娘子的地毯功、大劈叉、抱脚横向翻滚,双脚夹头向前翻滚……好多绝技在这场戏中一一展现,最后是风火二神拿出浇上煤油的火圈追逐白娘子,火借风威,风助火力,白娘子被逼得走投无路,跃身钻出火圈,此时全剧终。”老爸像讲评书一样一口气讲完这一段精彩片段,听得我热血沸腾!演员的功底好生了得!

  这部《白蛇传》在当时就火遍了四川,在眉山演出时就是场场爆满,1963年乐山地区推荐去了自贡市、内江专区巡回演出,演出时上座率超出了当地剧团。两地文化局专门开了个座谈会,要眉山介绍经验。老爸说:“内江和自贡的同行都不服气,觉得你们一个县剧团凭什么比我们市剧团、专区剧团还厉害嘛!尤其不相信舞台上的功夫是真功夫,认为一定是魔术,要上后台看个究竟。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们剧团当时的团长叫甘霖,是专业舞蹈学校毕业的,她非常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要求演员们都要练功,还每天带头起早练功,她亲自扮演过《盗仙草》一场的武功白娘子。她要求年近六旬的许仙扮演者谢元度练‘倒硬人’这一绝活(即腰和腿直挺着向后倒地),结果人家硬是练到了基本完美。但另一个硬功夫叫‘开慧眼’,就是用脚尖将一张画好的眼睛图案一脚踢到额头中央贴好,他却始终没有练成,可另一个管服装的廖树成却练成了这项绝技。幸好在内江同行要求在内场表演时,就是廖树成救了急,内江同行这才服了气。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由于剧团有很好的基础,我们这次要重新排演《白蛇传》,大家还是信心十足的。”

  《白蛇传》复出,传统戏卖座

  新排演的《白蛇传》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白娘子的扮演者是左素芳的弟子杜国兰,从扮相到唱功、武功都是一流的她再现了当年左素芳的风采!一天演一场,逢赶场中午还要加演一场。空间不大的剧场内,上下两层楼,13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连角落都站满了踮着脚尖的观众,那是一票难求啊!

  到20世纪80年代初,传统戏彻底解放了,喜欢古装戏的人也越来越多。眉山县川剧团也经常受邀去外地的剧场演出,他们用租来的货车拉上道具,浩浩荡荡七八辆,剧团人都戏称他们是“没有大篷车的大篷车队”。《白蛇传》到外地演出时,每到一个地方,尚未到达剧场,当地的群众就把车给围住了。川剧团的演员们,享受的都是明星般的待遇。演出结束后,好多观众就守在剧场门口,等着请剧团的演员出去喝茶吃饭。若是演员不肯出去,观众觉得抹不开面子,硬是要站着等。谁要是跟剧团的演员吃了顿饭,喝了顿酒,那可是面上有光的事,可作为跟人“吹牛”的谈资。

  当时的我也天天去凑热闹,在舞台上看,在爸爸工作的灯池里看,有时看到演出的穿帮、忘词,看到机智的补台,特别有意思!有一次,演折子戏《水浒传》时,押送武松的一个衙役是个武功演员,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廖树成,据说他8岁才开口说话,但人实在能吃苦,有一身好功夫。这次他出演的衙役只有一句台词,武松问:“哪个派你来杀我的?”他答“蒋忠”。就这两个字,他在台下反复念叨了好多遍,但当他上台后一紧张,脱口而出:“武松!”,这是一个明显的穿帮,待台下观众正在纳闷的时候,武松扮演者突然灵机一动,给了他一刀,随口骂道“去你的哦!简直是打胡乱说”!观众居然没有看出任何破绽,但剧场后台看到这一幕的人已笑得前仰后合,而且成了剧团一个永久的笑话!

  《白蛇传》下本的诞生到辉煌

  《白蛇传》已经火得不行了,为了满足演出市场的需要,增加剧团收入,剧团分成了两个小分队,父亲担任了一队副队长,带着《白蛇传》等剧目开始在四川各地巡演。在峨眉城演出的时候,他遇到一位姓袁的老中医,是个川剧迷,老中医告诉父亲他看过一本《白蛇传》的小说,建议他们根据小说编出下本来。

  父亲知道这个消息后万分高兴!当时给了十几块钱就把书买来下了。

  这出《白蛇传》下本实际上是在旧版本上的升级版,保留了旧版的精彩部分,如《水漫金山》《断桥》等,又增加了《祭塔》《盗仙草》《吊打王道林》等片段,使剧情更加丰富,场面更加美化,汇集了唱功戏、武功戏和川剧特有的幽默戏,使演员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各种功底,整台演出环环紧扣,绝技不断,美轮美奂,精彩绝伦!

  当时两个队都分别排演了《白蛇传》下本,先后有好几个演员出演白蛇和青蛇,包括杜国兰、廖慧容、陈超琴、陈红、郭永福、王之勇,还有曾柏林、尹世莲、陈静、杜淑华、李幼萍、杜淑琼等,他们大多因为《白蛇传》成就了自己的川剧事业,抵达自己艺术生涯的顶峰。

  “接下来剧团就开始了几乎遍及全川的巡演。”父亲接着说,“第一站就去了雅安,合同是30天,每天的票开门就卖完,群众要求中午加演一场,一天两场,天天如此。在我们合同期满准备离开雅安的前一天,雅安地区文化局把我叫去了,和我商量再演三天,三天的票由文化局和我们一起来分配,于是我们就将三天六场戏票分成五张一份,每份中有两张甲票三张乙票,从公告发布后第一天上午8点开始发售,每人只准买一份,一开门买票的人就排成长队,很快就把三天的戏票一抢而空,雅安的演出就这样在热闹中结束了。下一站便是成都。”

  父亲越说越带劲,我知道他又要开始讲述那段最辉煌的历史了!

  “当时我们队里有部分人就开始担心了,觉得一个县剧团去省城演出,万一没人看,发不起工资奖金不说还影响剧团形象。最后经全体演员讨论决定,我们先到郊区演两场试试,如果不行就撤退。始料未及的是第一场演出到半场休息时,四川广播电台的记者就到后台通知我,他们决定第二天来录制《白蛇传》,进行实况转播。听到这一消息,大家异常兴奋!对打入成都市场顿时信心百倍。省电台录播后,我们开始进市场在西城区文化馆剧场演出,每场都是满座。紧跟着四川电视台的倪绍忠导演又来找到我们要《白蛇传》下本的原创剧本,说是过两天四川电视台就要来录制演出实况,在四川电视台进行全剧录播。这样的待遇在当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立即报告团里,团里向县委、县政府做了汇报。这对于眉山县来说也是无比荣耀的事情,县委、县政府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录像场地定在了当年最好的演出场地——牛市口新建的胜利剧场。剧场设备完善,灯光音响都是全新的。据剧场经理介绍,他们接待的一般都是国际国内知名的演出团体,还从未接待过地市级以下的演出单位。录像播出后,在全省引起了轰动,各地市、区县的剧团都到成都来观摩。”

  “1982年春节过后,我们开始走进重庆,首先安排在市中区解放碑的人民剧场演出,合同是半个月。当时的重庆有市川剧团,市越剧团,还有两家电影院,一个工会俱乐部,那么多的演出场地聚集在一起,但据重庆市文化局统计,每天的上座率我们都是最高的,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演出那段时间,《重庆晚报》每天都推出专题报道,刊登我们的演出消息和剧照。有了这样声势浩大的宣传,我们立刻打开了重庆市场,在后来的三个月里先后去了南岸区上新街剧场,沙坪区文化馆剧场,重钢厂大渡口礼堂,杨家坪区剧场,铜贯锋罐头厂礼堂,江津县剧场等地。此次的重庆之行是眉山川剧团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空前绝后的一段辉煌期!”

  说到这里,老爸叹了一口气,情绪急转直下,说:“只可惜从此以后川剧再也没有红火过!”是啊,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文化娱乐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电影、电视、舞厅、卡拉OK等占据了群众的娱乐生活,从20世纪80年代末眉山川剧团开始走向低谷,剧团的那批《白蛇传》的主创人员也分崩离析,各找出路,留在剧团的人已所剩无几。但《白蛇传》却是眉山川剧人永远的骄傲和自豪!也是眉山人对那个时代留下的最为珍贵的集体回忆!

  本文参考戏曲网《眉山县川剧团》一文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