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郑显伦 一位耋耄老者 一段音乐传奇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1-27 10:28:31      

责任编辑:雷尧


1副本.jpg

  郑显伦。 

2副本.jpg

  郑显伦在90年代授课。 

3副本.jpg

  郑显伦在90年代授课。 


  见习记者 雷同 文/图


  在东坡区青少年宫4楼,常能看到一位老者,他微微岣嵝的背影随着音乐,轻轻摇晃;布满褶皱的老手在琴键上舞动,飞舞出悦耳的音符。在老者身边,总会立着一位学生,伴随老者的琴声,放声高歌。


  这位老者名叫郑显伦,今年已是82岁高龄。您或许并未听说过他的名字,但如果您去过凉山州,应该会听过《大小凉山金灿灿》这首民歌。这首歌是郑老20多岁时所作的歌曲。如今郑老年过80,这首曲子依旧长盛不衰,流传在凉山大地之上。


  郑显伦本人,并未因这首名曲而闻名于世,这多少有些遗憾。而郑显伦的音乐生命,从未中断过,这着实让人钦佩。


  一位耋耄老者,一段音乐传奇。且听我们为您慢慢道来……


  “你就是未来的音乐家!”


  时光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在1949年眉山县张坎镇举行的解放庆祝活动上,12岁的郑显伦意外地迎来了一个机遇。


  张坎镇的大街上,群众齐声高歌。解放军战士们,正在教群众合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当时郑显伦根本不懂歌词的意义,只觉得好听,就和着大声唱起来。几遍下来,一位解放军战士从人群中把郑显伦一下抱到桌子上,让他给大家试唱。郑显伦把才学会的歌一五一十地哼唱出来。


  解放军战士夸赞道:“你就是未来的音乐家!”


  因为这事,郑显伦被选为县里儿童团副团长,专门负责教团员们唱歌。


  “下午到学校合唱团报道!”


  1954年,郑显伦从眉山中学毕业,到眉师校读书(今已并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当时的眉师校,有着全眉山县唯一一台钢琴,被大伙儿称作“宝贝”。


  郑显伦与同学们,自进校以来,便觊觎着这个“宝贝”。


  第一节钢琴课上,一位胆大的同学还没等老师来,便直接坐下来弹钢琴。琴声悠扬,郑显伦情不禁跟着唱了起来。期间他瞄见窗外有位老师模样的人看了他好几眼,心里大约有些打鼓:老师还没来呢,便玩儿起钢琴来,会不会挨骂呢?


  一下课,郑显伦就被叫去教导主任办公室。他一路忐忑,担心是刚才随意弹唱的事。来到教导主任办公室,那位在窗外“偷窥”的老师正端坐其中,面色挺严肃。郑显伦心里咯噔一下,连忙辩解:“钢琴不是我碰的!”


  老师看着他,似乎有些想笑,但又正色道:“郑显伦,下午到学校合唱团报道!”


  当天下午,郑显伦便成为学校合唱团的独唱。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学校合唱团就在眉山成功表演了自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黄河大合唱》。而郑显伦本人,也初次为人民群众所知晓。


  最爱凉山好风光


  在眉山读书期间,郑显伦被电影《五朵金花》里的少数民族音乐深深吸引,1957年一毕业,他就来到凉山的越西县,申请到最边远的海棠区,想去那里学一学最淳朴的民族乐曲。


  郑显伦出发头一天,到海棠区的路上闹过土匪,但仍没有阻止他潜心研习少数民族音乐的决心,于是在解放军的护送下出发了。


  翻到最后一座山头时,郑显伦看到山下一片云海翻涌,眼界开阔。这时一段歌声从山下传来,响彻云霄。循声望去,几位少数民族少女穿着宛若彩霞的民族服饰,边打荞子边唱着天籁般的歌声。这给郑显伦带来深深的震撼,觉得她们如同下凡的仙女,凉山风情,是如此的迷人……


  第二年,郑显伦就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曲风、曲调,创作出《我爱这里的山,我爱这里的水》,并在四川音乐协会主办的期刊《园林好》中发表。


  1959年,郑显伦被安排到凉山一个文艺团工作,与他共事的都是川音、川师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而郑显伦的成绩,并不亚于他的同事们。


  《大小凉山金灿灿》


  初秋的一天,郑显伦和几个同事到越西县的大瑞公社寻找创作灵感时,在一座山上看到成片的苹果林硕果累累。放眼远望,对面一座山上也满是苹果,当地人介绍,这两座山叫“大果山”和“小果山”。再看山脚下,金黄的稻子连成一片,金浪翻涌,美不胜收。郑显伦从出生到现在,第一次见到苹果林,欣喜非凡,再看到这秀美的金色稻浪,更是灵思泉涌,随即向同行人员索要纸笔,未偿,掉头就向山下的公社跑去,想赶紧寻找纸笔,怕灵感稍纵即逝。


  此时大家都不知道郑显伦想干嘛。下山途中,郑显伦在田坎边上看到丢弃铅笔头和扔在地上的烟盒,赶忙拾起,在烟盒上,用铅笔头一气呵成,凝固下脑中跳跃的音符和歌词,创作出这首流传至今的名曲——《大小凉山金灿灿》。


  但那时候创作的音乐作品多都不能署名,只能以集体的名义发表。直到1985年,时任四川省音协秘书长方贵生通过多方实地调查、核实后,才为郑显伦正名。


  这首歌曲风欢快,旋律贴近彝族民歌,很快就在凉山地区传唱开来,不论是正式会议还是彝族节目表演里,都会唱起这首歌,几乎成了当时代表凉山州形象的一首歌曲,经久不衰。


  直到最近,郑显伦还遇上这么一件事儿。在宝华寺大市场里,一个卖核桃的彝族同胞高唱《大小凉山金灿灿》。郑显伦静待核桃贩子唱完后,告诉他:“这首歌就是我写的。”对方得知后,立马要送一大筐核桃给他,郑老一笑,谢绝了。


  育得桃李满天下


  1982年,45岁的郑显伦从凉山回到了眉山,被安排到了当时的眉山县文化馆工作。那个时候因为集体署名的原因,郑显伦并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于是被安排每天下乡,收集民歌。


  1983年,其他文化馆工作人员经过苦思冥想,一个星期都没能创作出令省委宣传部满意的计划生育宣传歌曲。此时郑显伦在万盛乡收歌,没有参加作曲工作。县文化馆把郑显伦当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晚上在万盛乡紧急召开创作工作推进会,特意让郑显伦参加。


  郑显伦白天顶着太阳四处收歌,晚上已是上下眼皮打架,3次被同事从会上叫醒。为了大家都能下台面,郑显伦独自接下了创作任务。


  第二天,郑显伦在万盛乡的一所小学找到了一架用起来还嘎吱作响的破风琴试音谱曲,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歌曲《只生一个好》的词曲创作,最终顺利通过省委宣传部验收,成为眉山第一次登上省电视台的音乐作品,让同事们都对他另眼相看。


  1985年之前,眉山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被名字叫得响的音乐学院录取。为了改变现状,郑显伦牵头成立了眉山县青少年宫,暑假广收学生,通过考核后,再从中挑选出有天赋的学生免费继续培养,由郑显伦亲自为学生们轮番1对1授课,鼓励他们考取音乐院校,走音乐专业这条道路。


  青少年宫创办第一年,就有5个原本只是把音乐作为业余爱好的学生,被国内三大音乐院校之一的上海音乐学院录取。而后30多年中,郑显伦的学生远到哈尔滨、上海,近到成都、乐山,遍布全国,其中不乏高校音乐学院院长级别的人物,为眉山音乐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今,郑显伦依然坚守在音乐创作、教育一线。


  2018年11月15日,郑显伦又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歌曲《我的眉山好家园》。


  在青少年宫,您依然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郑显伦坐在钢琴前,用圆润饱满、富有激情嗓音为学生示范。


  如果您热爱音乐,您不妨去往青少年宫,去听一听,看一看。这位老者的音乐精神,或许能为您照亮前路。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