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7-02-03 15:02:23
责任编辑:
编前语: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年味。
这个春节,眉山网的记者们踏上回家的旅途,赶赴阖家团圆的年夜饭。他们利用这样的契机,温故家乡的年俗,感受家乡的变化,记录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为此,眉山网开辟“我的春节见闻”系列报道,邀请记者写下眼中的春节故事,也请读者们一起,感受各地不一样的年味。
王家大院团圆宴
记者 王允浩/文
“王家大院”是个宽泛的概念,并非某一家王姓院落。大体上,它在经历了重大历史变革后,逐渐成为一个族群的精神家园。
在东坡区三苏乡东馆村七组,沿着村委会院坝旁的水泥路蜿蜒前行,两旁依次分布的房屋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姓——王,一直到原有的晒场,那是那个特殊年代所有人共用的“工棚”,至今还能依稀看出些痕迹。大致这个范围,勾勒出了“王家大院”的轮廓。
听老人说,历史上“王家大院”真实存在过,典型的川西建筑风格,堂屋外的柱子要两个人合抱。卧房的窗户也是木制的,雕刻着各式图案。在我的印象里,与王家大院并存的一些老房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从院门到堂屋等房间,门槛极高,那时,我约六七岁,要迈过较为费力,尤其是哪位姑婆吆喝我去吃甜食的节骨眼儿上。
后来,王家大院消失了,片瓦不留,所有物件成了很多人修房的材料。今天,去到一些人家,还能找到当年王家大院支撑柱子的圆形石头。
经过这么多年,在很多年轻人的心里,王家大院更多的成了精神寄托。王家子孙王润,年方廿五,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王家大院,里面的微友都是新一辈的王家后人。
正月初五,王家大院团圆宴,共计七桌有余,就设在王润家里。年轻一辈皆是由王润通过微信群组织起来的。当然,老一辈必须由父辈当面或电话通知,方显尊重。
当日团圆宴,特地从盘鳌买回一只羊,剖肚、分装、清洗、炖煮、切片、熬汤等,都是大伙儿合力完成。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甚至盛放小米椒的碟儿,也来自各家各户。
没有客套话,甩开膀子干。整个团圆宴吃得热气腾腾热火朝天。粗略估计,王润家菜园地里的青菜、莲花白、莴笋、芹菜,当日几乎去掉一半儿。
事实上,团圆宴若聚齐的话,得有十来桌。随着时代变迁,留守当地的王家人越来越少,外出谋生、进城安家,已经成为主流。但无论怎样,“王家大院”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还是那个模样,那是不变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