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青神: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捆绑发展”脱贫奔康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17-01-21 08:46:20      

责任编辑:


“联利联心”换来“双赢共富”
 
——青神县贫困村村集体和贫困户“捆绑发展”脱贫奔康小记
 
眉山网记者 王永刚 马国军
 
“这个集体鱼池,是我们村集体和23户贫困户共同的财富。去年投入使用两个月便赚了2万,今年可望实现收入4万元。”1月15日,全市首个乡村湿地公园——青神县汉阳镇新路村“水岸果香”湿地公园里人来人往,正在查看鱼群长势的村支书高成全告诉记者。结合脱贫攻坚,新路村在建设180亩湿地公园,加快发展以“亲水、赏花、品果”为主题的旅游观光农业的同时,新建6亩股份制集体鱼池,供游人垂钓,再按照股份比例,将所得收益分到村集体和贫困户,带动了旅游业,也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的共同增收。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青神县的多个市级贫困村因地制宜,在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和壮大中,将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群众的增收“捆绑发展”,消除了“空壳村”,又实现了集体与群众“双赢共富”、脱贫奔康的目标。
 
土地经营“捆绑发展”。首先,在各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公司,各村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促进农村土地的预流转和规模化流转。同时,对流转土地实施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现新增集体土地,并将新增土地通过入股经营、租用等形式,与村民一起发展新的项目和产业,提高村民的收益,并获得集体经济收入。汉阳镇小三峡村土地肥沃,蔬菜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该村地块分散不连片,坝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不明显。2015年以来,小三峡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支持下,成片整理土地1570亩,通过整理,新增集体耕地260亩。为充分发挥土地整理成效,实现集体、群众共同增收,村两委引进蔬菜种植业主发展蔬菜种植,260亩新增集体耕地全部入股经营,经营收益用于贫困群众定向扶持、全村群众分红和集体经济收入。此举,带动全村419户730人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经营的方式,共同发展蔬菜种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63人。据初步统计,2016年,实现经营收益达400万元,集体经济增收约3万元,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
 
资源开发“捆绑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尤其是对地处偏远的贫困村,尤为重要。因地制宜,加大荒山荒地、荒滩荒池等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和区位优势,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贫困村实现了集体与群众“双赢”。汉阳镇新路村依托联系部门的支持,新建6亩集体鱼池,采用村集体自管自营的方式,发展养鱼和垂钓;建成近60公里的产业环线,沿环线遍山种植杂柑马克斗,目前,该村马克斗种植面积达3106亩,占地约1500平方米的洗果场和水果冷藏库项目已经建成,将于今年春天投入使用,为马克斗产业的发展和村集体收入增添新的动力。汉阳镇小三峡村有100亩荒山,多年来效益低下,随着汉阳镇椪柑产业环线的逐渐成型,和椪柑产业效益的提升,当地群众尝到椪柑产业的甜头,将村集体的100亩荒山租用、种植椪柑,租金每年5050元,全部划入村集体经济收入。
 
服务创收“捆绑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以专合组织为纽带,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部分贫困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产业优势,以村委会为主体,组建村社合一的专合组织,通过有偿服务,推动产业发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青神竹海”瑞峰镇尖山村竹木资源丰富,但种植效益一直很低。2016年,尖山村在联系部门的支持下,办起竹片加工厂,按照20元/吨的标准,收取加工费用。有了这个加工厂,村民竹销售由原来向中间商销售原竹,转变为直接销售竹片,价格也由200元/吨涨到500元/吨,每吨竹片可为村民直接增收300元。同时,加工厂一年可收取加工费8万元,除去必要的维修、工资等费用后,全部划入村集体经济收入。河坝子镇黄莺岭村创办黄莺岭村生态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养殖户走“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全村农户发展生态猪、生态鸡代养。合作社提供养殖服务,按照一定比例的销售利润提成,2016年全村销售生态猪300头、生态鸡2万只,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近4万元。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