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走基层 收获2016 畅想2017系列报道⑥
一二三产融合 眉山“小泡菜”成就大产业
眉山网记者 蒋萍 严丹玫 文/图

村民在田间为即将丰收的青菜锄草。
核心提示
眉山作为中国泡菜之乡,泡菜行业里中国驰名商标最多和最集中的地区,东坡故里的泡菜,凭“东坡味道”代言四川,享誉海内外。而泡菜作为我市产业发展的“烫金品牌”,科技创新在基地打造、企业生产过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6年,眉山泡菜产业发展如何?又有何成就?未来又该如何发展?1月15日,记者走进中国泡菜城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实地探访了眉山泡菜产业如何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绿色大地奏响增收交响曲
走进中国泡菜城万亩绿色蔬菜基地,放眼望去,广袤的田野一片翠绿。田成方、路相连的基地里,运输车辆穿梭不停,往外运送着泡菜原料。不少村民在田间劳作,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场景。
近日,东坡区庆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泡菜原料种植大户巫志祥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在他的带动下,合作社20多户社员和几十名就近务工群众连续奋战多日,完成了200多亩的萝卜抢收。
“今年的萝卜长势不错,是个丰收年,我们跟泡菜企业签订销售合同,萝卜不愁卖。”巫志祥表示,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200多亩萝卜这一季能实现30万元的产值。“再过一个月,合作社400多亩青菜又可以采收了,又要开始忙了,实现600多万产值没问题,效益将十分可观。”巫志祥笑呵呵地说。
赚钱的不仅是家庭农场主,将土地流转给巫志祥的当地农民,同样依靠泡菜产业有了不错的效益。“我们家的几亩土地都承包给了合作社建蔬菜基地,平时我们老两口在合作社打工,不仅可以挣工钱,土地流转还可以收租金,一年多挣七八千。”村民李国清一边在合作社的田里忙碌,一边算了笔账,以前他在家务农,一年也存不了几个钱,现在他家4亩多土地流转后,每年有近5000元租金,不仅如此,每个月每人可以领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李国清坦言,家门口就业又增收让一家人十分开心。
蔬菜作了原料,送进了泡菜企业加工。在川南企业泡菜制作间,记者看到现代化、机械化的设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生产线操作,各类蔬菜通过清洗、筛选、发酵后,再进入灌装真空封口,通过巴氏恒温杀菌,再分段冷却处理,最后震动风干除水,加工成成品后,将从这个中国最大的泡菜产业园区发往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市场,走向老百姓的餐桌。
互联网在其中起了不可估量的推手作用。“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都喜欢网购,我们泡菜产品每天都有很多人咨询购买,有时都忙不赢。”川南泡菜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东坡泡菜的发展壮大路
“中国泡菜看四川,四川泡菜看眉山。”
作为眉山的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东坡味道”千亿产业的重中之重,泡菜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而“小泡菜”也不负众望,发展成为了大产业。泡菜创造的“六个全国第一”就是明证:眉山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泡菜产业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泡菜城;有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泡菜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建造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泡菜博物馆;有了全国第一个经商务部审核颁布的中国泡菜行业标准。
数据很枯燥,却能直观反映发展成效。2016年,东坡泡菜实现产值144.67亿元,带动了2.6万农民就近务工、实现工资性收入7.5亿元,成为了东坡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驱动器。
“我们通过建基地、强科技、打品牌、拓市场等这些措施,将东坡泡菜发展壮大。”东坡区泡菜产业局负责人说。
通过基地建设,利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合社+农户”等模式,保障了优质泡菜原料供给,实现了蔬菜生产效益的稳步提高。且不断以科技创新推动泡菜产业升级,着力打造“东坡泡菜”品牌,并以“东坡泡菜”整体形象参与全国市场竞争。
如今,“东坡泡菜”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有机食品21个、绿色食品74个。眉山泡菜已销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互联网+”发展模式,以“东坡味道”电商平台为重要抓手,充分利用旗舰官网、手机APP、淘宝和京东旗舰店、微信等微营销体系,进行泡菜产品销售及网上各类展示展销活动,积极扩大市场份额。
对于未来规划,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将按照“提质增效、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市场、做响品牌”的思路,以建设泡菜原料基地、加强泡菜质量安全管理、加强泡菜企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宣传等为抓手,强力推进泡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