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解读之六
眉山网记者 陈燕利
“共享”是改革发展的最好“注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理念镌刻在“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旗帜上,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如何让“共享”落到实处?《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基本民生、底线民生、重点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目标:共建共享目标明 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改革未有穷期,共享发展永远在路上。
未来五年,眉山怎么发展,蓝图如何书写?发展成果如何共享?百姓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从何而来?《纲要》中给出响亮的回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扩大就业创业,扎实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对照目标要求,我们还存在不足与差距,特别是城乡、区域、领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贫困人口数量较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坚持共享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只有让发展成果公平共享,全面小康才能凝心聚力。因此,在未来几年,要把共享发展理念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让全体市民共建小康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确保全市人民“一个都不能少”。
基础:务实惠民见实效 为“十三五”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圆满收官,让我们在“十三五”中更加充满信心,勇往直前踏上新的征程。
在“十二五”时期,全市上下克难攻坚,奋力而上,改善民生取得了喜人成绩:全面完成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大事,全市全部财政支出80%用于民生。实施“1593”脱贫攻坚,全年脱贫5.14万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68.9%。实施“22345”创新创业攻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4万人、个体工商户1.4万户、私营企业3427家。扎实推进文化立市“123工程”,完成三苏祠维修保护工程,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连续5年居全省第3位。全市棚改开工率、农村危房改造居全省第一位,“五保”集中供养率居全省第一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眉山经验”全国推广。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高校总数居全省第三位……
过去五年,我市始终坚持夯实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提升品质民生,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让群众共享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民生福祉持续增加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共享发展,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十三五”期间,多项惠民举措为百姓生活描绘了“共享”图景——
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紧紧锁定10.94万贫困人口这一“关键少数”,大力实施“1593”扶贫攻坚战略,使扶贫更加精准,救助更显实效。
促进全民创业就业。紧紧抓住350万人民群众这一“关键多数”,大力实施“22345”创新创业攻坚战略,并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推进退伍军人和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
提高教育体育发展水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并着力抓好体育工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加大公共文化投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大力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药品供应和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养老服务业。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城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并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
新常态下,多项激发活力的惠民政策,见证着市委、市政府深厚的民生情怀,让人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苦干实干,必将把这一系列举措转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福祉,实实在在提升百姓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