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12-27 10:34:49
责任编辑:赵娜娜
眉山网记者 梁昊 文/图
群众正在搬运刚采摘的爱媛。
近日,记者在仁寿县大化镇水利社区看到,在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支持下,该社区大刀阔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流转土地发展产业。曾经的贫穷落后村一举变成远近闻名、令人艳羡的幸福美丽新村。
整合项目资源
让群众住上好房子
水利社区位于大化镇北端。过去,村民分散而居,家家户户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20世纪80年代末,水利社区开始大面积种植枇杷。经过20余年的发展,如今,水利社区已是山上果树成林,山下亭台楼阁、小楼林立。
“自从搬进新家后,现代化的厨房用上了天然气、自来水,厕所既宽敞明亮又干净整洁,住起来比原来的土坯房舒服多了,生活变得更方便了。”近日,76岁的童学文在自家二楼的露台上,一边和老伴张俊英拾掇着栽种的葱苗,一边谈起现在居住条件的变化,喜不自胜。
2010年,大化镇依靠土地双挂钩项目,开始规划建设水利社区。仅用一年多时间,一座总投资1.3亿元、总面积3.8万平方米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社区竣工落成。建成后的水利社区占地120多亩,总居住人数1026人。261户村民通过旧房补偿款找补,以低成本住进了新房,其中73户以“倒进钱”的方式住进了楼房。为了让群众住得舒心,水利社区配套建设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室、幼儿园、家风堂等,尽其所能满足居民生活所需。自此,水利社区群众聚集而居,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产业引领发展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村民住上新房后,小块分散、单打独斗的传统农业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生活,那庄稼怎么种?收入从哪里来?2011年,水利社区建成以来,群众从散居到聚居,住房条件改善了,社区党支部却遇到了一连串难题。
为让群众增收致富,水利社区党支部在土地上狠下功夫,规模化流转土地,引进业主发展产业,扩大群众生产半径。
近日,在位于水利社区2组的仁寿双友专业合作社1050亩的种植基地上,黄澄澄的爱媛挂满枝头。部分居民穿行在果树林间采摘,另一部分居民则负责打包装箱。2万多公斤爱媛通过仁寿县首个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水利社区赶场小站,进入北京、深圳等全国各地的超市、农贸市场,合作社业主王云获利13万余元。王云说,今年只是初挂果,预计到下市前总收成将达到25万公斤,6年后才进入丰产期,到时收入会更多。
产业的发展带动,让水利社区不仅成为人们安居的乐土,也成了投资兴业的沃土。目前,水利社区建成包括水产、花卉、生猪、果园等多种产业在内的“两基地、两园区”,共流转土地1700多亩。“两基地”指甲鱼、生猪养殖基地,“两园区”指花卉和水果种植园。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水利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7500元上升到2017年的16812元,实现了收入翻番。
享受改革红利
在农村过上城市生活
随着全域安全饮水工程、全域燃气工程的先后实施,水利社区家家户户都享用到了与仁寿县城同网同质同价的自来水天然气,正式告别了拾柴烧炭时代。网络宽带进村、公交车站点设到社区门口、近2000平方米的1+N服务中心、设施齐备的文化院坝,让水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我们现在住进了小洋楼,不捡柴、不担水,家门口有小菜园地,社区里有超市。”对于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利社区居民张俊英很有感触,“社区还给我们修了文化广场,备好了音响,请好了领舞老师,每天都能跳坝坝舞,我们过得和城里人一样舒服、安逸。”
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多人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水利社区居民童威与妻子宋梓伊抓住家乡发展红利,在社区内开办了一家幼儿园,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在为社区孩子教好学、为邻里乡亲服好务的同时,也实现了收入的大幅增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水利社区已经跃然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质、管理民主规范”的幸福美丽新村,在2018年获得全省四好新村荣誉。未来,水利社区将建成为“最富裕、最美丽、最平安、最幸福”的美好新村,而更多像水利社区一样的美丽新村将如颗颗珍珠,洒满陵州大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