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

区县新闻

仁寿县:稳住群众“米袋子” 守护粮食“安全线”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0-08-28 11:52:51

责任编辑:熊莉


  推广现代种植技术,提高粮食品质产量;积极整治抛荒撂荒,田地重现勃勃生机;人机合力积极抢收,奏出丰收交响曲……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今年以来,为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粮食安全,仁寿县进一步压实责任,创新粮食生产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粮食增效途径,确保202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3.28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65万吨以上,稳住老百姓“米袋子”,为确保全省、全市粮食安全贡献仁寿力量。

  □本网记者 郭侨 文/图

复耕复垦

撂荒土地重现生机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走进仁寿县富加镇河堰村,昔日撂荒的土地,如今呈现出浓浓绿意。

  “今年5月,我们组织干部群众,清理杂草、挖土,对已经荒废的土地进行复垦,并种下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富加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复垦复耕的900余亩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无化肥农药残留,非常适合种植旱粮。

  为切实解决土地撂荒,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富加镇主动作为,全力以赴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在有序推进撂荒地复耕工作上提高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法律法规以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强农民爱惜耕地的自觉性。同时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由各村组织协调撂荒地户主、地块,再由合作社统一作业实施,从而大大提升效率。

机械化收割水稻。

  今年以来,仁寿县安排各镇乡(街道)对辖区内占而未用、撂荒土地进行全面梳理,精确到村(社区)、到户、到地块,并登记造册,鼓励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并组织志愿者、党员服务先锋队等通过示范和服务增强群众主动参与复垦复耕工作的积极性。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增加收入的原则,使群众由开始的不理解、抵触,转变为积极响应、大力支持。

  防止土地撂荒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要求,对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仁寿县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坡地、山地等旱地作用,开展代耕代种,全面扩种,实现撂荒地复垦规模最大化,千方百计做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创新模式

新技术带来新面貌

  “晴朗的下午,青蛙都会跳到田坎上来,我们要及时观察它们是否活泼,来判断它们的长势。”8月20日,在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园区的巨型稻立体种养基地内,45岁的舒茂飞说,水质呈淡淡的绿色时最好,太清澈了没有营养,太浑浊了又会营养过剩。

  经验并非一朝一夕练就,舒茂飞已经是基地的老员工了,对于稻蛙共养模式已经非常熟悉。

  近年来,园区围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引进业主成片流转土地,创新模式,发展540亩巨型稻立体种养,包含稻蛙、稻鱼、稻鳅、稻鸭等多种模式组合的种养体系,实现一地多用、一水多用,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稻蛙共养,效益倍增。

  “巨型稻和普通水稻不一样,具有谷杆粗、长度高、穗粒多、抗倒伏能力强等特点。稻蛙共养的模式下,蛙的排泄物能为水稻提供天然养分,水稻里的病虫会成为蛙的食物,而巨型稻的高度也更适合蛙的生长。”基地管理人员谢锋介绍,稻蛙共养时,会占用20%的面积来制作环形沟,将巨型稻“圈”在中间,让作为两栖动物的青蛙,既能“稻下乘凉”,又能“水中嬉戏”。每亩稻蛙田能产出约1000公斤蛙和约800公斤水稻,不仅不减水稻产量,还能提高水稻质量。

  每到水稻收割时节,为了不影响环形沟内动物的生长,就要进行放水,使水位下降,让大型机械方便进入田间作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巨型稻立体种养在带来高效益、高收入、高回报的同时,也成为当地助力群众脱贫增收的有力手段,以技术投入改变了农村粮食生产的传统面貌。

  创新模式稳定扩种,仁寿县还创新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建立大豆高产示范片8个、4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片1个、3600亩,实现在不增耕地、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每亩多收100至150公斤大豆的效益。

稻蛙共养模式。

迅速抢收

颗粒归仓满载希望

  有人一茬一茬地割水稻,有人一捆一捆地抱水稻,有人一把一把地打谷子,有人一袋一袋地搬谷子……8月20日,在仁寿县慈航镇观音社区汪明清家的田里,穿着“红马甲”的党员先锋服务队正在帮忙抢收水稻。

党员先锋服务队帮助群众搬运水稻。

  70岁的汪明清是失独老人,家里仅剩年迈的老伴,唯一的孙子也在外务工。为了抢抓晴好天气,确保颗粒归仓,观音社区的党员干部们自发组成党员先锋服务队,前来帮忙。

  “最近雨水多,必须要快速行动。”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廖仲才告诉记者,当天上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小时就收完了汪明清家的水稻。预计在10天左右,社区的水稻就能全部收完。

  小面积水稻田内人工收割忙,而在大面积成片的水稻田内,机械轰鸣,联合收割机的快速作业能使割稻、脱粒、装袋一气呵成。

  “目前我们合作社接到的订单有3000多亩,一台收割机平均一天能收割50亩左右的水稻,预计在9月初能完成收割任务。”仁寿县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能告诉记者,机器收割可减少稻谷损耗量,如果纯采用人工,需要花费400多元才能收完一亩,而采用机器只需要不到100元。

  近期,仁寿县大部分水稻进入收割期,为充分发挥农机作用,确保秋收工作顺利进行,连日来,该县积极组织县内外联合收割机助农抢收,为农户提供了农机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的“一条龙”服务,从多方面提升全县农机化水平。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