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张玉 文/图
【核心提示】
5月的眉山,天高云阔,景色宜人,5月27日—28日,50多名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汇聚眉山,参加由中国散文学会、眉山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国散文高端论坛暨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东坡故里采风活动。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盛宴,作家们驻足眉山采风,创作具有眉山元素的佳作,传递文学力量。

活动现场。
南北“论剑” 共享散文盛宴
5月27日上午,眉山举办了“中国散文高端论坛”,散文名家们的高端对话最引人注目。王剑冰、刘宁、张映勤、周伦佑、唐小林、周闻道等散文名家、文艺理论家,以长江为界,分北方队和南方队开展散文对话。对话焦点主要集中在散文写作如何在场、散文写作的亲历性与虚构性、散文写作的陌生化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与参与座谈会的500多名文学爱好者交流了观点,给眉山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吹来了新风,让文学爱好者重新认识了散文。
关于散文写作如何在场,王剑冰认为散文应是真情实感的、非虚构的,散文应表达真、善、美。周伦佑则认为,在场非现场,必须是精神主体的在场。刘宁认为,散文应有担当、责任,关注民族的命运、关注当下。张映勤认为,在场是人在、心在、情在;灵魂在场比身在、心在更重要。周闻道认为,在场要精神在场,语言在场,发现性的在场,抒写的是前人没有的新发现、新思考。
南北双方,通过梳理当代以来散文发展概貌,指出了当下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散文发展的方向,强调散文作家要坚持的精神品质,介入现实,要在场,也要注重文本的创新。特别是非虚构的引入,丰富了在场写作的内涵,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散文写作的主流。眉山周闻道、周伦佑等人发起了在场散文写作,建立了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设立了在场主义散文奖,推出了一批在场散文佳构,被称为华语写作第一个自觉的散文流派。王剑冰认为:通过南北对话,不同思想和观点相互交流融合,进一步清晰了散文发展的方向,对全国散文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同学们纷纷表示,听了散文名家的讲解,引发了他们认真读散文的兴趣;而文学爱好者们则表示,听了散文名家的介绍,不仅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散文,更是找到了破解散文创作难题的方法。“听了散文名家的讲解,让我认识了散文之美,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文学创作之路。”文学爱好者小蚂蚁表示,接下来,她会继续挖掘创作一些乡村题材的作品。

颁奖仪式。
漫步眉山 品读东坡文化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中国散文名家东坡故里采风活动。参会散文名家到三苏祠、岷东新区、东坡城市湿地公园、青神神木园、竹艺城博物馆等地,实地感受眉山优美的环境,体验东坡故里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气息的和谐相融。
作家们被眉山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景观所深深吸引,赞叹不已。唐小林感慨地说,眉山有着很大的磁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在场主义散文,凝聚了一批国内的散文创作者;与此同时,眉山当地的散文创作气象很好,这让眉山文脉得以延续。
三苏祠里,古色古香的建筑,透露着浓浓的儒雅气息,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三苏父子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高尚品德等。清幽的环境,蜿蜒的石板路,一步一景,雅致间融入了三苏文化,令大家赞叹不已。
“眉山是苏东坡诞生的地方,我是带着朝圣的心态来眉山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永基激动地说,中国古代的文人浩若星海,但是像苏东坡那样才情的丰沛,心胸的阔达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次,眉山有一批对散文特别执着的人,他们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对在场主义散文的推动力度令人感动。
在青神,作家们欣赏了神奇的“东方神木”以及热带雨林出产的珍贵、奇异、高大树木雕刻而成的艺术品;观竹景、赏竹艺、品竹宴,感受不一样的青神文化。“这么美的青神,这么神奇的青神,下次一定要带家人过来走一走。”作家们在感怀眉山人文风光的同时,不时用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供家人欣赏。
采风创作 用笔墨书写眉山之魅
活动期间,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和眉山的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同台竞技,参加中国散文名家东坡故里在场写作竞赛。作家们用心贴近眉州大地,贴近散文的故乡眉山,纵情手中豪笔,缀字成文,书写了一篇篇具有眉山元素,弘扬东坡文化的美妙华章。
对于此次创作比赛,作家们尤为重视,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作家们不辞辛苦从祖国的各个地方,通过乘飞机、坐火车等方式来到眉山;很多作家提前购买与眉山、东坡有关的书籍学习,更进一步了解眉山;为了写好具有眉山元素的作品,作家们都很认真地写作,甚至不少作家是通宵达旦写作,反复修改以达到最好。张华北是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他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苏东坡,他提前一天到眉山,在三苏祠里静静地徜徉。
此次活动共征集了眉山采风稿件71余篇,评审采取在场评奖一贯原则,以十个评委匿名审稿,独自排序,以最后得分求和再排序,产生各奖,确保程序公正。最后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和优秀奖作品若干。
28日下午,眉山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在与会人员热烈的掌声中,获奖者一一上台领奖。凭借《一本老书,伴我走过你的四季》荣获此次大赛一等奖的韩秀媛,她是一名来自黑龙江公安系统的作家,深深热爱传统文化,痴迷苏东坡的研究已经很多年了,对苏东坡有了全面的了解,更被苏东坡的家国情怀所打动。此次征文,她以苏东坡人生最低谷时的“乌台诗案”作为切入点,沉浸其中与东坡先生隔空对话,引发了大家的情感共鸣,获得了一等奖。韩秀媛表示,这次获奖更加坚定了她的散文理想,以此为鞭策,继续走好自己今后的散文创作之路。
“母亲,这里海拔800米,距离眉山城区15公里;距离老家土地乡30公里;却不知距离你,还有多少公里。”另一位获得一等奖的作者是眉山的本土作家袁志英。她的作品《遇见白塔》,所以获得评委的看好,因为切入点是自己铭心刻骨的生活,话题虽小,却真诚感人,以小搏大,有力量;明、暗两条线和神圣的白塔意向,以及不动声色、质朴内敛的乡村叙事,从散文技艺的角度来说,正契合了在场散文和非虚构写作的文学理想;它的亮点在于文字背后的立意高度——将仰望东坡的伟大和歌颂母爱的崇高,融于自己的求学之路的抒写——作为一个东坡故里的后学,白塔就是东坡,白塔就是人生理想,面对家庭的磨难,刻苦求学的那些日常细节,比任何华丽的誓言,更能引发我们的共鸣,打动读者的心灵。对于此次获奖,袁志英颇感意外,因为在此之前,她并没有在任何大型文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也没有获得任何大型文学类竞赛的奖项,只是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文学创作。
“眉山有着很好的文学创作氛围,一大批文学前辈毫不保留地传播文学创作理念、方法,我才能慢慢成长起来。”袁志英感激地说,她从小喜欢文学,参加工作后也一直坚持写作,后来在眉山文学前辈的带领下加入了在场散文平台,在前辈的关心和指导下,一步步成长起来。
这次中国散文名家东坡故里在场写作竞赛中,李云和袁川媚战胜了众多散文高手,获得三等奖,也是十分的难得。而这也是眉山文学艺术繁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眉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坚定不移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文学艺术蓬勃发展。产生了在场主义散文流派,散文学会组织全面覆盖,散文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文学领军人物和实力散文作家,创作了一大批百姓喜爱的文艺作品,增强了眉山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作家红孩认为:眉山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尤其是近几年在散文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