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文化立市”战略的进程中,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眉山人民阅读风气大盛,书香之风吹遍大街小巷。在2017年眉山市首届“书香之家”评选中,一批热爱阅读的家庭脱颖而出,获得“书香之家”的荣誉。让我们一起走到他们身边,听听他们的阅读故事。
孙文华查阅书籍。
眉山网记者 肖倩 张玉 文/图
两个生活阳台摆满了高大的绿叶盆栽,各自布置了桌椅,作为小小的读书园地;三个卧室专门辟出一间作为书房,一个大书柜和一套桌椅占据这间书房一半的面积。如果拿起一本书轻轻翻开,便可以发现书籍主人用红笔写下的阅读体会。
这些阅读场所是眉山人孙文华的家,此次获得“书香之家”荣誉的家庭之一。“如果不读书,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呢?”孙文华这样说道。
愉快的体验 与阅读结缘
28年前,孙文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感觉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为了扩大自己的阅读面,他开始晨读。
3点起床,阅读两个小时,5点回到卧室,再睡两个小时,7点准时起床上班。“早上的3点到5点是我头脑最清醒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我属鸡吧!”孙文华笑言。
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孙文华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更加自信了。一篇同样的课文,如果教师的文学素养比较高,就能把印在纸上的文字,生动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准确地捕捉到语言文字的美妙。
阅读带给孙文华的美好体验,让他想起了自己的老师们。初中时,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模仿《最可爱的人》写自己的老师,孙文华的作文让语文老师大家赞赏,萌发了他对文字最初的兴趣。升入高中,孙文华在高中老师的鼓励下,开始看一些课外书。
后来,他就读于眉山师范学校,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让他如获至宝,有时候,甚至在课堂上偷偷阅读自己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老师批评了他上课看课外书的行为,却没有过多责备,反而鼓励他扩展自己阅读的书籍种类。
孙文华表示,自己的人生可算非常幸运了,遇到的三位老师让他对阅读产生了最初的好感。
如今,孙文华晨读的习惯已保持了28年,这28年间,读书几乎成了他工作之余的唯一生活方式。
孙文华用笔写下读书体会。
与书籍为友 塑平和心态
打开孙文华书房中的书柜,一本本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书籍整齐排放。孙文华有藏书2000多本,随便拿出哪一本,都可以看出书籍主人的用心。
通过阅读,让孙文华“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孙文华最欣赏陶渊明。“还有咱们的眉山老乡苏东坡,简直是一个完美的人。”苏东坡一生坎坷,却总能在困境中找到乐趣。在教学工作中,孙文华常常用苏东坡的例子来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读书对孙文华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读书和饮食起居一样重要。”孙文华表示,自己将阅读当做一项事业来做,而这项事业并不用物质的收获来衡量。孙文华说起话来总是慢条斯理,发表意见前常常会进行一小段时间的思考,让跟他交流的人也同样平和起来。也许正是阅读的习惯塑造了孙文华平和的性格。
孙文华主张写作要言之有物,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这段时间,他正在阅读作家孙犁的作品《耕堂读书记》。这本书让他大加赞赏,“作者用有限的文字表达了无限的意蕴,这正是我们当今许多文字所缺乏的东西。”
与孙文华闲聊,说得最多的就是书籍,其次是花草种植。在“绿叶”的陪伴下读书,在植物打造的负氧离子环境中,书籍的意蕴似乎更加隽永了。
孙文华写作获奖无数。
身教更重要 阅读利后代
孙文华的儿子是一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很多家长向孙文华求教,该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像他的儿子一样优秀。这时候,孙文华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很少对儿子的学习与教育进行引导。
“儿子一直在学习上让人特别省心。”从小学起,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写作业,吃过晚饭,父子俩一人拿文学作品,一人拿课堂读物,看得津津有味。后来,儿子念初中、高中、大学,也没让孙文华为他的学习过多操心。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言传不如身教。”孙文华说。正是孙文华对阅读的如痴如醉感染了自己儿子,让他对书籍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孙文华不仅读了万卷书,也走上了“万里路”。在孙文华的书柜里,还有许多红色的获奖证书。当一个人阅读的书籍越多,积累的知识、观点就越多,就会写作表达,孙文华正是如此。
他先后在《中国青年报》、《散文诗》、《中国散文诗》、《诗词世界》等数十家刊物发表诗文1000余首(篇)。他的作品入选《2014中国诗歌选》《中国青年诗选》《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等数十种集子。优秀的写作成就让他成为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眉山市东坡区诗歌协会秘书长。
如今,眉山倡导“全民阅读”,孙文华大加赞赏,这座千载诗书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眉山人再拾阅读习惯,打造阅读风气,可让群众素质进一步提高,让千载诗书城的美誉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