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院坝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模式
——改革就在我们身边⑦
眉山网记者 李泓莹 余毅
“只要有时间,我们就会到作平文化大院里排练、跳舞、看书,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儿!”近日,丹棱县桂花村村民彭桂容笑着说,这里俨然成了大家的精神家园。
彭桂容口中的“作平文化大院”,是该村集文化活动、宣传教育、科学普及等为一体的文化院坝,也是该县第一个农民自建的文化院坝。
2015年7月,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被文化部列为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此后,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自办、共建共享、服务群众”的建设路子,“丹棱文化院坝”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作平文化大院、德祥文化大院等是综合性的群众自办文化院坝,盆景园文化大院是文旅结合的文化院坝,培珍摄影文化大院则是专业类的文化院坝……目前,该县已众筹建成50余个各有主题特色和看点的文化院坝,今年将完成100个院坝建设。
“文化院坝建成后,免费对民众开放,大家会常常聚在一起开展文化活动,成了名副其实的老百姓舞台。”该县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文化院坝是由两个并不新鲜的老词汇组合而成的新概念,若是几年前,还是个新鲜词,现在,这四个字则代表了丹棱村民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过去,在没有民间自办文化之前,都是政府“办”文化,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政府财政投入无法完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也停留在“点”上,很难形成“面”上的全覆盖。因此,我市以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为指导,结合丹棱县实际,在当地铺天盖地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活动内容上不断深入,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丹棱县的民间众筹文化院坝便应运而生。
这既是群众的文化舞台,又是政策法规的宣传点;既是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地,又是邻里纠纷的调解室;既是民间草根艺术的创作摇篮,又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造福民生的大创举。
“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最大的创新和特点便是民间自办、贴近群众。”据该县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它建在百姓身边、田间地头,是从田野里长出的文化,接地气,与城市里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区别开来,从根本上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有力地弥补了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的空缺。
在青山绿水间的农家小院里,时而歌声阵阵,时而锣鼓喧天,时而快板响起,时而唢呐齐奏……沐浴着晨光和夕阳,一些吃过晚饭的村民正陆陆续续往文化院坝赶来。“想跳舞有服装,想排节目有道具,音响设备一应俱全。”彭桂容笑着说。
丹棱县通过政府购买、以奖代补、树立典型、搭建平台、服务指导等举措,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功探索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
记者感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关系着民众的幸福生活,任重而道远。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在公共文化发展的思维与变革中,更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继续将百姓身边的文化发展得生机勃勃、活力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