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网记者 李幸 文/图

刘家用处惩戒不孝子女的椿凳。
彭山县令给刘氏宗祖颁发的匾额。
刘壮为记者介绍刘氏族规。
眉州彭山,忠孝之邦,长寿之乡。在这里,武阳镇泥湾村远近闻名。泥湾村是家族“聚居村”,过去村里95%以上的居民都姓刘,又叫刘家大院。
刘氏一脉,发源于广东兴灵县,入川先祖刘源发,为避灾害来到四川,靠弹棉花谋生发家。后又发展起烤酒、酒曲等产业,逐步兴旺。因为看到彭山武阳风水很好,便兴资在此,建立了刘氏祠堂。后人又在祠堂周围繁衍,逐步变成今天的刘家大院。
家规有惩:祭祖祠堂打屁股 专打“不忠不孝”
走进刘氏祠堂前厅,一根黑板凳就放在旁边。“这叫椿凳,就是趴在上面挨打的。”泥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壮说。这条椿凳宽约50公分,长约2米,刚好够一个成年人趴在上面。
“清明时节,众目睽睽;趴上椿凳,竹片打臀;长辈监督,晚辈执行;全村警示,不敢再犯。”这是刘氏家规的其中一条。
刘家后人、65岁的刘文华回忆,解放后,已经不再有人在椿凳上挨打了,但从小就听长辈讲过,清明节打屁股的故事。“清明前夕,就会筹备各项祭祖活动。其中一项活动,就是惩罚不忠不孝子女。”刘文华说,家里出了不忠不孝的后人,可以到族长处反映,族长实地调查核实清楚后,根据实际的情况,确实打板子的数量。
“一般都是二十下,严重的会更多。”刘文华说,比起身体痛,对脸面和内心来说才是更大的惩罚。“斑竹做的竹片,宽两寸,长一米八。打的时候要脱裤子。”刘文华说,更丢人的是,打人的时候,乡邻都在场。“执行家规的,不是族长,也不是长辈,而是晚辈。比如我是‘献’字辈,下一辈是‘雪’字辈。我要是对父母不好,就由‘雪’字辈的晚辈来打我。”
家规有奖:孝顺父母考上大学 族人出钱给奖励
有惩也要有奖。刘壮说:“泥湾村刘家大院每两年会评选一次孝顺子女,每个人给予1000—2000元的奖励。”据了解,泥湾村1组的高平,就是远近闻名的孝子。高平的父亲,61岁高才良在三年前患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由于克隆恩伴肠穿孔,加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体重120斤的高良才,一度瘦得只有80斤。“肚子痛,不消化,没法站立,特别是高昂的医药费,让爸爸坚持不了了。”高平清晰记得,2015年,病情最重时,父亲平静地对自己说:“放弃算了,我已经没得意思了。”
但高平和家人坚决反对。在彭山城区打工的高平,一边挣钱,一边带着父亲到成都求医。每天晚上,他和妻子都要回到刘家大院,和父母在一起。三年多来,天天如此,虽然一度欠债10多万,但高平一直鼓励父亲:“爸爸只有一个,钱没得了我可以挣。”
在高平的照顾下,高才良身体逐步恢复,去年开始,体重稳步回升。“现在身体好多了,体重回到了120斤,可以自己走出家门和邻居打牌。”
刘壮说,高平也把这种正能量带给了邻里,是村里的好榜样,他的事迹也挂在了村里的宣传栏上。不光是孝子,去年刘氏家族的清明会上,大家还达成一致,刘氏宗亲后裔如评为烈士、劳模等,高考获得当地状元,也会由族长召集开会表彰,额度为2000—6000元。
家规传承:三任县令赐匾 后人总结提炼变“家规”为“族规”
刘壮说,2016年,结合家族文化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刘家大院以院落美景、田园风光、风俗节庆表演等为主线,对刘氏祠堂核心景区4000平方米88户民居进行了风貌改造。88户居民家门口,“勤奋忠厚”四个字,清晰可见。
“这是我们的族训,是我们根据前人的表率,总结提练出来的。”刘壮说,刘氏先祖靠着勤奋发家,但发家后,一直倡导做人本分忠厚,聪明人不欺负老实人,对人真诚厚道。“因此把族训,总结为勤奋忠厚。”
如今,族规发展成了80字:爱族爱家,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赡养父母。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安身立命,兄弟相助。重义轻利,遇事讲理。勤俭持家,自强自立。守法守纪,扬善惩恶。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尊师重教,男女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于族规,刘壮说,80字的族规,源于刘氏祠堂内的三块匾额。“三块匾额,都是彭山县令所赐,反映了不同时期,彭山县令对刘氏宗族的评价。”刘氏祠堂内,刘壮陆续指着三块黑底黄字的匾额说,“这三块匾额,都是清乾隆年间的彭山县令所赐,挂于正厅、南厅和北厅,分别写有‘庆因善裕’、‘醇谨可风’、‘树德流香’。”
刘壮说,刘家后人将三块匾额,分别解读为“普度众生、行善积德”,“忠厚诚恳、谨慎持重、对人恭敬”和“高尚品德、世人尊敬”的意思,并结合族谱,形成了族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