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打好“五张”牌 三苏镇走出特色乡村振兴路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8-07-09 11:16:34      

责任编辑:陈敏


眉山网记者 王琴 文/图

res04_attpic_brief (1)_副本.jpg

收购点负责人正在查看梨儿的品相。

  分筐、装箱、上车……昨(8)日,东坡区三苏镇陈沟村13组一水果收购点热闹非凡。村民们纷纷将丰收的梨子运送至收购点,等待卖个好价钱。

  时下正是丰水梨的成熟期,陈沟村的梨子早已挂满枝头。放眼望去,梨树上套着一个个白色的袋子,甚是壮观。撕开袋子,一个个淡黄色的梨子像灯笼一样挂在枝头,散发出阵阵果香,让人垂涎欲滴。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勇介绍,该村梨树种植规模达到6000余亩,与周边三苏村、望苏村一起构成万亩苏梨观光产业带。丰水梨作为陈沟村的主打产品,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种植。由于管理科学,今年该村梨子迎来大丰收,不仅个头比往年更大,而且果质更好、口味更佳。

  据统计,该村2017年梨产业净利润达到2000万余元,亩产净利润3000元左右。“今年产量比去年略有增长,希望今年能卖个好价钱,让果农腰包更鼓,真正依靠种植水果发家致富。”张勇说。

  陈沟村的水果产业发展,只是三苏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

  作为东坡区幅员面积最大的乡镇,三苏镇科学规划了国道351线早熟、晚熟柑桔产业带,三苏旅游环线优质小水果产业带、万亩苏梨观光产业带等。目前,全镇已有爱媛38号、春见、不知火、丰水梨、葡萄等产业面积5万余亩,成为东坡区的水果大镇。

  打好“五张牌”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三苏镇将打好‘五张牌’,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促进全镇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三苏镇党委书记彭怀春说,该镇将通过人才、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培养乡村实用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的发力点。该镇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讲座,建立长期学习机制等方式,提供更多帮扶,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该镇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科学规划产业分区,着力发展优质水果、生态养殖、传统优势农业,力争打造三苏旅游环线优质小水果产业带,并配套发展观光、采摘、赏花、品果于一体的农家生态旅游。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文化振兴方面,该镇以弘扬社会正气为主旋律,通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该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宜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并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在组织振兴方面,该镇将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育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构筑乡村振兴发展的堡垒。

  实施品牌强农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围绕乡村振兴,该镇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大产业面积,做优产业技术,做广销售,做响品牌,并以“安全、优质、绿色”为基本要求,深入实施品牌强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

  同时,该镇将创新推动农业品牌建设,通过科技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创新、营销方式创新等,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提升品牌科技含量,增强品牌竞争力。

  除树立品牌,创新模式外,该镇还将围绕“品种、品质、品牌”,规范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成片化发展;开展全域“绿色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申报工作;鼓励产业发挥“互联网+”优势,开拓电商平台,壮大电商队伍;发展林下养殖、推广种养循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未来,该镇将立足水果产业资源优势,将一三产业进行融合,建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等举措,为全镇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新路径。

  记者手记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三苏镇通过打好人才、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五张牌”,让一幅幅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画卷在三苏大地上徐徐铺展。

  近年来,三苏镇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用实际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花。他们用一个个群众致富故事,激励着群众一步步勤劳致富,激励着乡村振兴不断向前推进,推动着当地经济不断发展,让群众的小康梦想指日可待。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