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道德模范】廖仲宾:用眼“看”温度 凭“知识”炼钢 助力决胜全面小康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20-07-22 11:22:45

责任编辑:赵娜娜


 用眼”看“温度.jpg

用眼“看”温度(资料图片)


      “要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中国工人的人生价值和追求,必须成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超越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员工。”眉山市道德模范廖仲宾这样说。24年来他谱就的,正是一曲提高企业冶炼水平和钢水质量,在我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进程中的奉献之歌。

  执着——“用知识炼钢”

  1990年,廖仲宾从常州铁路中专铸造专业毕业。来到眉山公司上班的第一天,因为第一次往炉内加石灰操作失误,师傅郑重地对他说:炼钢不是卖力气,你要学会用知识炼钢。听了师傅一席话,廖仲宾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炼钢工。

  从此,在廖仲宾的床前和工作台上,多了他花工资买来、从图书馆或工艺人员处借来的《铸造合金及冶炼》、《炼钢500问》、《冶炼工艺学》等书籍。炼钢中最难掌握的是过程温度,一般在1600-1700摄氏度之间,出钢温差不能超过3-5摄氏度。为掌握准确判断炉温的本领,他一炉一炉地看,根据钢水颜色判断温度……在那些日子里,他的脸颊、颈部都被炉温烧烤脱了皮,人也变得又黑又瘦,同时他参加了电大学习。通过努力,1995年,他成为车间最年轻的电炉班长,2004年晋升为冶炼技师,2007年廖仲宾成为中国南车最年轻的炼钢工冶炼高级技师。

  创新——最年轻创最高纪录

  随着国内铁路装备现代化和重载高速进程的加快,对铁路货车走行部件内在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钢水成炉性气孔、夹杂物超标和优质钢水率低则是国内冶炼行业共同面临的技术难题。

  作为当时车间最年轻的电炉班长,为克服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廖仲宾主动请缨,对设备原理、使用情况、操作工序、工艺要点进行全面分析,通宵达旦守在炉前跟班观察、反复试验。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了钢水“痼疾”的攻克,从2001年至今,他所在电炉四班创造了连续5500炉钢水无成炉性气孔、无夹杂物超标的新纪录,被工友们称为“亿元班长”、为企业节约成本近600万元。2003年,当国内同行还在为采用最新炉外精炼(吹氩)技术而摸索之时,廖仲宾率先在本班组试验、收集工艺参数、开展对比实验,最终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工艺操作流程,使公司成为业内首家拥有炉外精炼技术的生产厂家,优质钢水率从75%提高到95%以上,缩短炼钢时间近两个小时、降低电耗20%,成为路内铸钢企业第一个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班组,也使企业近五年在南车钢水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2006年,炉外精炼技术在铁路行业普遍推广应用。

  情结——“我是中国工人”

  2008年,南车眉山公司在巴基斯坦实现技术出口。在巴铁铸钢车间,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廖仲宾面前:巴方冶炼操作人员对工艺不熟悉,巴铁铸钢车间炉体为铬铁砖砌筑,导致无镍B级钢的铬含量超标严重,同时注口砖为35MM型,造成浇注摇枕、侧架时水纹、接火较严重,再加上经常停电,每开一炉钢都常常需要十多个小时……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国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式人廖仲宾!一次正要出炉的时候,测温表坏了,巴方技术人员急忙去换,他们回来时看见廖仲宾正指挥工人出炉,巴方技术人员制止说:“没有测温表你怎么知道温度呢?”“不用量了,现在是1635度。”廖仲宾坚定地回答道。固执的巴方技术人员安装上测温表一测,指针正好指在1635度。然而巴方技术人员似乎在赌气,每一次出炉前都要问廖仲宾出炉温度,而他报出的温度与测温表测定的温度最多时候只差了2度,巴方技术人员信服地竖起了大拇指。在随后测温表彻底坏掉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巴铁铸钢车间就全凭廖仲宾的眼睛测定温度出钢,巴方炼钢工人骄傲地告诉别的同事:“我们不用仪器测,但炉炉都是优质钢,因为我们有‘中国廖’,他就是我们的测温表。”在他的努力下,巴铁铸钢车间先后完成4项技术改造、钢水产量从每周一炉提高到每天四炉,并创造了连续生产118炉优质钢水的佳绩,巴方技术人员竖起拇指对他说:“‘中国廖’,你创造了一个神话,四川工人了不起,中国工人了不起!”。

  2009年9月,当廖仲宾在巴基斯坦完成技术指导准备启程回国时,外方经理将他留在办公室问道:“你在国内的月工资是多少?”“平均3000元人民币”廖仲宾回答。“那如果我让你留下来,每月给你3000美金,你看如何?”“那不行,我是中国工人,祖国培养了我,我理当留在祖国,为国家效力”廖仲宾笑着摇摇头。“我是中国工人”,平凡的话语,彰显着共产党人廖仲宾人在国外、心系祖国、实践对国家和民族承诺、为祖国争光的伟岸胸襟。

  从廖仲宾近20万字的工作体会中,提炼出近百项工艺改进措施、有20项工艺改进措施被载入《铁道部工艺标准》、电炉四班现在仍掌握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E级钢冶炼技术;从2001年起,班组钢水废品率每年都以50%的速度递减、5年节约价值近千万元。

  作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代表,他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创造了钢水冶炼的神话和传奇,树立了“中国工人”、“四川工人”的崭新形象。                                    

  好人寄语:“要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中国工人的人生价值和追求,必须成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超越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员工。”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