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5-27 10:25:14
责任编辑:陈敏
眉山网记者 梁昊 文/图
杨淋莅将河水取样并进行快检。
5月21日,眉山市醴泉河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工作启动会暨培训会召开,打响了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工作的“发令枪”,也标志着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工作。
当天下午至23日,40余名工作人员分为12个小组,到东坡区醴泉河流域展开了为期3天的拉网式入河排污口排查。排查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前期由无人机航拍初步确定的81个疑似排污口卫星图像和坐标,人工逐一进行实地排查,为下一步岷江眉山段和我市醴泉河、毛河、球溪河、越溪河、粤江河流域排查整治打下坚实基础,更为整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积累经验。
排查工作怎么做?形成了哪些经验?后续还将开展哪些工作?5月24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无人飞机天上拍
排查人员岸边走
5月21日下午,驱车10多公里,又步行近2公里,终于,排查组第五组工作人员按照排查网格分配示意图上标注的坐标,顺利到达位于东坡区松江镇齐心村万民桥的60H点位。该点位是第五组负责检测点位中最远的一个。除事先标注出的8个点位外,该组还另外发现了一个点位。
第五组工作人员杨淋莅将河水取样,并用随身携带的快检包等监测工具,对发现的疑似排污口的水质、流速等指标进行测量。“60H点位COD(化学需氧量)为25mg/L,氨氮为2mg/L,总磷为1mg/L,PH为7。”随后,杨淋莅将数值逐一填入表格,并通过微信工作群实时汇报反馈。杨淋莅分析,监测结果显示总磷偏高,可能是由于上游500米有一处畜禽散养户。“在实际工作中,快速检测只能对水质进行初步定性分析,若快检中某一因子超标即爆表,或现场发现水体有大量油污、泡沫等情况,还须由监测组再次进行采样检测。”
“无人飞机天上拍,做好初步摸底;排查人员岸边走,做到查漏补缺。”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沿河流域有很多地方植被茂密,导致航拍识别效果有局限性。为应对排查盲区,排查工作通过“天地”结合、“人机”互补方式,对所有纳入排查范围的排污口,做到应查尽查、反复校核。
据了解,此次排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5月1日至20日,用无人机对整个试点流域进行航拍,形成初步卫星图像,确定疑似排污口;第二阶段即现场核查阶段,对疑似排污口进行实地核查,完成对整个河岸的徒步勘测,同时对其它前期未监测到的点位进行补充收集。
“无人机与人工排查怎么配合、排查组成员应发挥出什么作用,如何才能配合完成高水平的排查工作?此次试点工作结束后,我们将根据查找经历,总结形成经验,在以后的排查工作中复制、推广。”相关负责人表示。
着眼全市水环境
排查整治做示范
试点为什么选醴泉河?
醴泉河流经东坡区盘鳌、多悦、悦兴、尚义、象耳、松江6个乡镇,在东坡区松江镇与青神县黑龙镇交界处流入岷江,是东坡区的母亲河,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此次全市排污口排查以醴泉河为试点,主要选取醴泉河象耳镇及松江镇范围,长度约20公里。通过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及整治工作,全面掌握入河排污口数量及其分布,了解入河排污口污染排放状况,查清污水来源,掌握入河排污量,编制入河排污口名录和整治方案,有序推进整治工作。
5月23日,试点排查工作圆满结束。81个疑似排污口经人工排查后,排除39个、新增5个,最后确定入河排污口为47个。由此可见,后期人工排查时的仔细甄别对排查工作至关重要。
“我们通过现场实地排查的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实践培训,达到了工作人员熟悉排查流程、掌握APP和快速检测,培育骨干的目的。”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试点工作采取三级排查模式(即: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现场排查、对疑难点进行重点攻坚),各级排查相互佐证、相互支持,各小组密切合作,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排污口子一个不漏。”
据悉,本次试点工作将在深入分析总结经验难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着眼全市水环境形势,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规范,为开展长江干流及支流入河排污口的排查积累经验、储备人才,为全市入河排污口全面排查整治工作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