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四川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1-01-20 09:59:53
责任编辑:廖祥建
【开栏语】
1月18日,中宣部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并讲话,强调隆重庆祝建党百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记录历史伟业、展现百年风华,生动鲜活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齐声唱响共产党好的主旋律,大力营造举国共庆百年华诞、齐心协力开创新局的浓厚氛围。
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的编辑记者代表在北京主会场和各省区市分会场参加启动仪式。四川新闻网记者在四川分会场参加了启动仪式。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四川新闻网即日起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报道,记者将走进历史深处,走进人民心间,走进思想高地,走进奋斗一线,展现党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弘扬各个历史时期铸就的伟大精神,讲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故事,凝聚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19日讯(记者 文骥)许多年之后,我们依然不会忘记——那一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坐标,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中国,四川,汶川。
萝卜寨村的羌族姑娘在大红布上绣制了一面五星红旗,表达汶川人民对祖国的感恩之情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突发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左右,最大烈度11度,灾区面积44万平方千米。地震造成了极为惨烈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四川省死亡6.88万人、失踪1.79万人、受伤37.5万人。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迅速启动国家救灾一级响应,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的伟大奇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兄弟省区市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援和倾情相助下,四川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全省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开展科学救灾和科学重建。
三江水乡藏寨
在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四川又发生了两次里氏7.0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芦山强烈地震和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在连续的灾难面前,英雄的四川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拼搏实干、艰苦奋斗,不断夺取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胜利。
党史专家认为,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历程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继续奋勇前行。
西羌文化街
黑暗中的曙光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时任映秀镇中滩堡村村主任的杨云兵,第一时间组织附近的村民向镇上的灯光球场撤离,并联合当地干部群众,仅用了18分钟时间便成立了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地震发生40分钟后,杨云兵带领30多个人前往映秀小学开展救援。由于救援工作十分紧张,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天内,他都未顾得上寻找自己的妻儿。一名名党员、一个个基层党组织,成了当时身处困境中的老百姓最坚强的依靠。
温情小镇映秀镇居民住房
如今的杨云兵,已是中滩堡村党支部书记。每当发生灾难,他仍然奋战在抢险救灾第一线。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不忘入党誓词,率先示范,我们将始终战斗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威州羌山
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是黑暗的,也是光明的。“黑暗”是因为地震带来的无尽伤痛,“光明”是因为从那一刻起祖国给予汶川的无限温暖……面对这场灾难,汶川并不孤单,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和灾区老百姓一起战天斗地、共克时艰,从过渡帐篷到临时安置板房,从房屋重建、基础设施恢复,到产业重建、生态修复……无不彰显着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波澜壮阔,全世界独一无二、令人温暖的国家力量。
水磨镇禅寿老街
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国家力量?当地干部群众说,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手足情深,以及每位中国人心中的人性光芒和深深的家国情怀。
地震发生后,第一支到达汶川县展开救援的武警38师参谋长王毅带领600名官兵,从距汶川255公里的马尔康驻训点出发,向汶川开进。到距汶川县城还有92公里的理县古尔沟,严重的山体滑坡堵住了前进的道路。向上级报告情况后,王毅决定组成200人的突击队,徒步强行向汶川进发。突击队迅速完成编组,王毅对他们说:“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要豁得出来、冲得上去。就是爬,也要爬到汶川;就是倒下,头也要朝着汶川的方向!”最终,突击队经过31小时的生死挺进,成功抵到达汶川县城展开救援。
在这场伟大悲壮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一个个坚定的身影在闪耀——他们当中,既有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也有基层干部群众、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
回望过去,铭记来路。“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处处涌动着全民族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澎湃热潮,见证了不屈中国的坚强砥柱、制度优势的不竭力量,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强大动力。
汶川,新生
这些年,汶川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州各级党委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关怀下,重拾信心,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建起了人与人之间幸福、和谐的精神家园,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震中映秀镇渔子溪村的村民连华玉深有感触,她说:“十二年来,我们的住房、交通、医疗条件都改善了。可以说灾后重建让我们的生活提速发展了30年以上。”
桃红柳绿新羌城
截至去年,十二年间,汶川全县17953户农房重建、4487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为保障民生,一批医院、学校、体育馆等基础设施接连拔地而起,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用汶川老百姓的话说,“现在的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新生的汶川,生机勃勃,羌山上又开出了最美的“羊角花”。
汶川县人民医院
家住汶川县绵虒镇克约村四组的村民张茂堂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老伴及长女、女婿不幸遇难,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在2013年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张茂堂清贫如洗的家再次受灾,生活雪上加霜。本该安度晚年的张茂堂,不得不重新担起重建家园,养育孙儿、孙女的生活重担。
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和两个孙子的学习费用,张茂堂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零星土地,种植果蔬,砍竹子编织背篓,养蜂产蜜,到集市上换钱贴补家用。曾有爱心人士想要收养他的孙女,但被张茂堂婉言谢绝了。张茂堂说:“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赶上了国家脱贫攻坚扶贫的好政策,党和政府以及很多好心人都来帮助我们。”
映秀群众搬新家过新年
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张茂堂还在高山上发展了3亩地的经济水果产业,自己育苗栽种了青红脆李300多株,挂果后将能为他家带来上万元的收入。他说:“这片果园是我为两个孙儿留下的一点遗产,万一我走了,也能安心了。”张茂堂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只要能吃苦、勤快做事,日子就一定有奔头!”
同样在汶川县,经过激烈地角逐,在“来料加工首届技能大赛”赛场上,来自该县漩口镇村民唐小苗获得了一等奖和5000元的奖金。捧着奖牌的唐小苗说,自己农忙时,干庄稼活;农闲时,不出门就能当工人,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现在,汶川老百姓正在实现“在家务农”到“朝九晚五”的转变,小小的来料加工车间让汶川群众真切地触摸到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劲脉搏,感受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带来的深刻变化。
漩口镇赵公福地
“多难兴邦”,汶川人民在灾难中兴业,在苦难中崛起。在广袤的羌乡大地上,汇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筑高楼、建家园、兴事业,如火如荼。一个日新月异的宜居汶川、畅通汶川、平安汶川、健康汶川、科教汶川、低碳汶川跃然眼前。
(图片由汶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