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基层文化志愿者王作平:不忘初心十四载 牢记使命谱华章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9-06-28 09:42:59      

责任编辑:陈敏


眉山网记者 林茂春

 res04_attpic_brief.jpg

王作平和村民们分享创作体会。眉山网记者 雷同 摄 

  人物名片

  王作平,中共党员,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人,基层文化志愿者。2008年获得省廉政文化建设突出贡献奖;201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2014年被评为“四川好人”;2016年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最美志愿者;2017年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

  心语心愿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一个农民,我也有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那就是办好文化大院。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把文化大院办下去,带领乡村文化能人为乡村振兴、文化发展尽心尽力!

  一个老农民,一腔文化梦;一片爱党心,一份赤子情——这是对王作平从事基层文化志愿者的真实写照。

  今年54岁的王作平,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6月19日,记者在作平文化大院见到他时,他正带着志愿者排演节目。“文化大院的创办,最早来自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希望村民们有一个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谈及创办文化大院的初衷,王作平如是说。

  不忘初心

  节衣缩食自办文化大院

  “2005年以前,村里的文化活动少,村民农闲时就打麻将,引发了很多问题。”王作平回忆道,那时村里吵嘴打架的、夫妻反目的很多,甚至有的还因此走上了赌博的不归路。为此,他和几个朋友一起编写了民间说唱节目《劝赌》,挨家挨户表演,反响良好。于是,他便萌生了自办文化大院的想法。

  2005年10月,王作平自掏腰包将自家院坝和一楼的房间整理出来,购置了一些基本的文化活动设备,办起了作平文化大院。“当时想得很简单,就是想搞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大家一起耍。”王作平说。

  没想到,作平文化大院的投入越来越大,几乎花光了王作平所有的积蓄。儿子上大学的费用靠助学贷款解决,妻子长期外出打工贴补家用,一些村民在背后说闲话,让他一度想要关闭文化大院。但看到来文化大院参加文艺活动的村民越来越多,不少文艺爱好者还自己做演出道具,他觉得不能半途而废,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14年来,王作平一直自费“供养”着这个文化大院,践行着“不关门、不上锁,夜不闭户”的初心,并逐步发展文艺服务、志愿服务、养老服务、纠纷调解等诸多功能。截至目前,他创作了《乡村振兴打胜仗》《黑恶势力全扫除》等快板、小品、三句半作品100余篇,编导文艺节目50多个;培养发展文化能人80多人;组建了男子舞龙队、女子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快板队等特色团队,累计演出500余场,观看群众超过10万人次。作平文化大院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政策法规的宣传点、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点、邻里矛盾纠纷的调解室,对促进乡风文明、振兴乡村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牢记使命

  凝心聚力振兴乡村文化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有关部门牵头对作平文化大院进行了系统的提升,新建了舞台、宣传栏,增添了设施设备,制定了更为完善的管理规范,将其打造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党和政府信任我,把我作为一个模板,我更不能辜负信任。”王作平感受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开始带着他的文艺队伍和文艺作品在全县乃至全市范围内巡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现在的大院不是我一个人或我们一家的,更是全村人乃至喜欢这个文化院坝的所有人的。”他说。

  一处院落果树间,枯灯旧笔润心田,百个院坝齐歌舞,村民相聚乐欢天。

  从2015年开始,我市以作平文化大院为模板,在丹棱县推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引导、专业引导等方式,建设了100个综合型、专业型、文旅融合型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实现了村、社区全覆盖。并依托文化院坝,培育了100支“下得田头,上得台面”的基层文旅队伍,培育文旅能人560人,文旅爱好者2800人,文旅志愿者360人。2018年9月,该项目在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终期评审中,获得西部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文化圣殿大雅堂,众筹文化千载扬,不忘初心十四载,牢记使命谱华章。14年前,王作平播种一粒种子,坚守一片初心;14年来,王作平牢记使命,带动100位文旅能人,建起100个免费开放、永不关门的文化院坝。这是田野里长出的文化院坝,这是来自草根的文旅能人,为振兴乡村作出的突出贡献。“初心始终要牢记,使命永远不放弃。”王作平在最新创作的音乐快板节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这样写道,这是他创办作平文化大院的心路历程,也代表着他仍将继续坚持的决心。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