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权威访谈·全会精神看落实丨以改革赋能民政 用发展保障民生——访眉山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祝才

新闻来源:眉山日报      

更新时间:2024-12-04 15:59:29

责任编辑:雷尧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市委五届十次全会聚焦眉山民生事业短板,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任务,为持续深化民政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民之所需,改革所向,如何让改革的红利惠及百姓,如何在发展中保障民生,提升眉山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近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祝才接受了记者专访。


市民政局局长李祝才.JPG


全面深化民政重点领域改革


记者:民生改善是眉山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民政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是什么,具体怎么做?


李祝才:全市民政系统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三市一城”建设,进一步健全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努力建设品质民政、文化民政、开放民政,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眉山高质量发展,让眉山发展更有温度、社会更具温情、群众更感温暖。


主要有三个方面工作:着力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让社会救助更精准精细。紧紧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事业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全龄社区、全龄社会建设,发展“银发经济”,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重要康养城市。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婚丧礼俗改革、乡村著名行动等,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满意。


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记者:市委全会提出,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近年来,我们在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结合全会安排部署,还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哪些工作?


李祝才: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构建网络。一是在城市打造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形成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为中心,周边功能各异的养老服务站点作补充和延伸,提供全托、日托、居家上门、专业照护、文娱教育等普惠为老服务的“综合体+”城市普惠养老模式。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4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点171个,其中社区助老餐厅97个。二是在农村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县级失能半失能集中供养中心、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村级互助养老服务站点。县级建成失能半失能集中供养中心7个,乡镇建成区域养老服务中心80个,村级建成农村养老服务点913个(510个村),覆盖率100%。三是在养老机构实施“三个一批”提升行动。改善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和设施条件,引导资源向优质养老机构集中,撤并关停“小远偏散”敬老院,推动实现城乡养老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1386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9657张,占比69.65 %。


下一步,在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方面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构建贯通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县(区)级综合养老服务平台重点发展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功能,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重点发展全日托养、家庭养老床位、上门服务、供需对接、资源统筹等功能,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重点发展互助养老、助餐助洁、关爱巡访等功能。


推动公办养老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由县级民政部门对公办养老机构的人、财、物等集中管理,厘清乡镇(街道)相应属地责任。


推动开放式复合型养老机构建设。开放养老机构将老年人“请进来”,让养老机构复合功能延伸到居家社区“走出去”,打造机构、居家、社区“三位一体”相融合的生活场景。


探索打造复合型养老社区。对现有养老服务综合体、助老餐厅等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提能升级,嵌入儿童照护、老年教育等老幼共融服务,打造“一老一小”活动阵地。


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


记者: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是民政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在构建“大救助”体系方面,眉山民政部门取得了哪些新进展?结合市委全会提到的“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民政部门如何做到“稳步提高”?


李祝才:近年来,我市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的救助格局。及时将11.6万困难群众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兜底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年投入保障资金5.6亿元。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将18万多低保边缘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刚性支出较大等对象纳入监测范围,根据其困难类型和困难程度及时给予基本生活、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救助。建立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两项补贴等保障标准稳步提升。


下一步,全市民政系统将全面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以完善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为重点,不断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创新,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在保障好服务对象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服务对象的发展性、精神性需求,积极发展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类救助,构建“物质+服务”新型救助格局,推动社会救助制度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来源丨眉山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幸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