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微信精选

眉山民间博物馆 如何突破“瓶颈”拥抱春天?

新闻来源:眉山网      

更新时间:2016-05-15 09:07:22      

责任编辑:





中国藤椒文化博物馆。(资料图片)


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里藏品丰富。

眉山网记者 张玉 文/图

再过几天,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走进博物馆,观看博物馆里的文化瑰宝,不只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在翻阅厚重的历史文化。眉山作为千载诗书城,自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传播和继承这些文化遗产,是每一个眉山人的责任。

令人欣喜的是,作为最具历史感的文化符号之一,眉山的博物馆事业欣欣向荣。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未经注册登记的,眉山博物馆已达10余家,其中不乏一些民间力量的积极投入,近年来,一批民办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无到有,与国有博物馆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成为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新亮点。

去年,新《博物馆条例》颁布,在很多方面民间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享受一样的“待遇”,这对民间博物馆来说,无疑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这样的背景下,探寻我市民间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所遇到的“瓶颈”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现象篇】

民间博物馆掀起旅游热

“没想到小小的藤椒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有这么多好处。”5月12日,邛崃人张莉来到位于洪雅县的中国藤椒文化博物馆参观后激动地说,自己第一次看到以藤椒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震撼不已。

近年来,不少眉山本地和外地的游客都和张莉一样,来到洪雅,参观中国藤椒文化博物馆。中国藤椒文化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以藤椒文化为主题的民办博物馆。馆内不仅布局合理,馆藏还十分丰富。漫步其中,仿佛徜徉在藤椒文化的海洋里,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这座奇妙的藤椒文化博物馆,占地3000余平方米,由“天下第一钵”观光林苑区、主展馆、老榨房、藤椒油家庭作坊、洪雅历史文化展馆以及洪雅特产展示区组成。展馆通过翔实的人文资料、实物,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藤椒溯源、栽培、应用等,将两千多年的藤椒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从2009年起免费向公众开放,由洪雅农民企业家赵跃军打造。

“藤椒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境困难的赵跃军靠开饭店赚钱,当时用藤椒做的菜总是最受欢迎。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赵跃军开了一家公司自主研发藤椒油生产技术。短短几年,他就带动了洪雅几千户农民通过种植藤椒发家致富。

一路走来,赵跃军对藤椒充满了感情,他斥资300万打造了中国藤椒文化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藤椒的历史文化。如今,这座藤椒文化博物馆已经收藏了上千件与藤椒有关的物件,前来参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在眉山,像赵跃军这样依靠个人力量来办博物馆的并非个例。从展示洪雅的陶瓷技艺和人文历史文化为主旨的洪雅县陶瓷标本博物馆,到以巧夺天工的乌木展品为主的江湾神木园博物馆……都是民间力量参与创办的博物馆,它们以专题类为主,涉及陶瓷、竹编、奇石、民俗等,很多是国有博物馆没有关注的领域。


罗英和他收藏的老物件。


青神江湾神木园博物馆。


洪雅县青羌博物馆。


洪雅县民俗文化博物馆。

【分析篇】

特色发展 展现与众不同的气质

繁荣发展的背后,是“盛世收藏”政策与市场合力的结果。

先贤管子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古玩、艺术品的收藏、投资兴趣渐增,艺术品收藏已经由小众进入大众时代。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民间收藏队伍人数已达1亿以上,而且还在迅速增长。

“民间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印证了‘盛世收藏’这句话。”在市文物保护局工作人员张志刚看来,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收藏喜爱之物就是一种表现形式,当有了丰富的藏品,就免不了交流和交易的产生,因而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收藏队伍。

近几年,国家对民间博物馆也有了相应的支持政策,我市也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给予了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民间力量积极投入博物馆建设,一批民办博物馆从无到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未经注册登记的,眉山博物馆已达10余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间力量创办的博物馆。

洪雅县中保镇罗家大院主人罗英因为爱好,用了10多年的时间,收集了近千件从明朝到现代的物件,从生活用品到农家工具,应有尽有。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历史,记住乡愁,她成立了洪雅县民俗文化博物馆,吸引了不少游人。如今,罗英看着这些老物件,更像是在看过去的岁月,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川西民风民俗,还可以一窥过去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概况,而保护文物、传承历史也是她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因。

当然,我市的民间博物馆馆主对博物馆的探索也远不止于此,通过不断地努力,已经有不少博物馆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之路。像在中国藤椒文化博物馆,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两千多年藤椒文化的演变,更可以尝到用藤椒油做出的美食;在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竹编艺术品,还可以在这里的竹编培训班里学到神奇的“青神竹编”,感受博大精深的竹编艺术;在洪雅县陶瓷标本博物馆,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丰富的陶瓷标本,还可以看到3D技术演示的洪雅县当地特色民俗……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创办博物馆,并且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让民间博物馆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这是传承文化的自觉行为,回馈社会,服务群众,展示了民间资本的社会责任,形成一种多赢的文化格局。


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里藏品丰富。


罗英收藏的老物件。


洪雅县青羌博物馆里的藏品。(王文君 摄)

【展望篇】

借力突破“瓶颈” 拥抱美好明天

不得不提的是,我市的民间博物馆虽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但仍存在缺乏良好的运营保障机制、监管缺位等问题,其中场地设置、硬件设备、人员费用等已经成为不少民间博物馆发展的阻力。博物馆一旦开门,其资金投入就成了看不见的“无底洞”。据介绍,博物馆除藏品、水电等开支外,还需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日常接待、管理等,每年的日常维护费从十几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在没有其他经济收入的情况下,仅靠博物馆馆主个人资金难以为继。

事实证明,民间博物馆并不能完全依靠个人力量“苦撑”,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窗口,做博物馆事业,确实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馆长陈云华说,扶持民间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几乎是所有民办博物馆馆主的共同愿望。

可喜的是,民间博物馆的发展牵动着各方人士的心,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有力措施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为创新文化事业建设明确了方向,就是要形成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种运作、统筹建设文化事业的新路径。

去年,新《博物馆条例》颁布,这对民间博物馆来说,更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条例》明确对民间博物馆进行了重新界定,定名为“非国有博物馆”,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创造条件。《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

在这样良好的背景下,对于民间博物馆的发展,张志刚建议民间博物馆馆主要仔细研读新《博物馆条例》的内容,领会其要义,争取合理的帮扶资金;要将民间博物馆做得更规范,走专业化道路;每一位收藏文化参与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文化修养,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文化精英,通过自身素质的提升,带动眉山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38166855 邮箱:msxwwb@163.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