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
  • 站内

当前位置:

眉山新闻网

>

新闻

>

眉山新闻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 党群联动擦亮“柑橘之乡”新名片

新闻来源:      

更新时间:2025-09-02 10:33:08

责任编辑:张莉


8月31日清晨,彭山区黄丰镇的万亩橘园还笼罩在薄雾中,合力村的党员们已经拿起扫帚,清扫各自门前的村道。“‘党员户’的牌子挂在门口,就是一种责任。我们把房前屋后收拾干净了,乡亲们才会跟着一起干。”一位老党员笑着说。

环境优美的合力村。

这是黄丰镇以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被誉为“柑橘之乡”的黄丰镇坚持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党群共建”的有效路径,推动乡村“颜值”与“品质”同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头雁”领航 从“看着干”到“跟着干”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群众参与是关键,党员带头是“第一引擎”。黄丰镇党委将此项工作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试金石,压实党员干部“头雁”责任,建立起“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员户”三级联动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人、任务落实到位。

“我们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清洁我先行’主题活动,组织党员率先签订‘清洁承诺书’,带头落实‘门前三包’,并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黄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具体实施中,统一为全镇党员家庭悬挂“党员示范户”标识,通过挂牌行动,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责任担当。据统计,全镇累计开展相关主题党日活动3次,参与党员300余人次。党员干部从清理自家庭院做起,逐步延伸至村道、沟渠、广场等公共区域,以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环境的“整洁指数”。

村道干净整洁。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的鲜活示范,有效破解了“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境。看见村道真的变干净了,庭院真的变美了,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地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目前,全镇已有超过2000名群众主动加入日常清扫和环境维护队伍,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齐心跟”的生动局面,实现了从“少数干”到“多数跟”再到“全员参与”的转变。

数字赋能+线下动员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激发内生动力,核心在于凝聚共识。黄丰镇采用“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引导,持续转变群众观念,营造“人人参与、家家行动”的浓厚氛围。

线上,充分利用“川善治”数字化平台、村组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建立环境整治专题板块,定期推送环境保护知识、垃圾分类指南、政策解读等实用信息,并不定期展播“美丽庭院”“清洁示范户”等典型视频,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榜样、学到方法。截至目前,线上内容累计点击率上万次,有效扩大了宣传覆盖面。

线下,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组成宣传小分队,常态化下沉到组到户,把传统的“村民代表会”开成更接地气的“板凳恳谈会”“田间座谈会”,在农户院坝、柑橘地里与群众拉家常、讲政策,面对面解答疑问,心贴心沟通交流。“以前觉得扫地是自家的事,开会听了才明白,整个村子干净了,城里的孙女回家更勤了,来的游客多了,我们的橘子更好卖了!”团结村村民李大爷在参加完一场“板凳会”后感慨道。

此类小而实、接地气的宣传动员活动已累计开展12场,覆盖群众超3600人,收集并采纳了群众多条合理化建议,真正让共建共享的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机制创新 “小积分”撬动“大提升”

如何确保整治成效不“昙花一现”?黄丰镇着力在长效管护机制上下功夫。

镇党委指导各村(社区)将人居环境整治的具体要求,如垃圾定点投放、禽畜圈养、庭院整洁等条款明确纳入《村规民约》,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使之成为村民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同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红黑榜”制度,每月组织由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考评小组,对农户房前屋后、室内卫生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评比,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和微信群进行公示。对连续入选“红榜”的农户授予“五美庭院”称号并发放流动红旗,目前已发放8面;对“黑榜”户则进行提醒和帮扶。这一举措在村民间形成了强烈的“比学赶超”氛围。

最受群众欢迎的是创新的“积分制”管理。村民通过做好自家庭院美化、认真落实“门前三包”、主动参与公共区域清扫、垃圾分类投放等行为均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每月一评,登记在册,并可凭积分卡在指定的超市兑换米、面、油、肥皂等实物商品。据悉,该机制运行以来,已累计兑换价值7000余元的物资。“打扫卫生还能攒积分换商品,这好事谁不乐意干?”村民们纷纷表示。这种“行为换积分,积分换奖励”的循环,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确保了整治成果常态化、长效化。

记者手记

走在黄丰镇整洁的村道上,看着两旁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很难想象这里曾经面临着农村环境治理的普遍难题。然而,通过一天的走访,记者不仅看到了美丽乡村的“面子”,更发现了其背后的“里子”——一套行之有效的“清洁密码”。

这里的密码不是高科技,而是“党员带头”。当记者看到党员家门口悬挂的红色标识,听到那句“党员就是一种责任”时,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不喊口号、不做虚功,而是拿起扫帚从自家门前扫起,这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比任何号召都更有力。

这里的密码不是强制命令,而是“机制创新”。“积分制”的管理智慧令人赞叹。通过小小的积分兑换,让环境保护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种接地气的创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爱护环境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

这里的密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持久作战”。环境整治最怕“一阵风”,黄丰镇却通过村规民约、红黑榜、长效管理等机制,让清洁卫生成为了日常习惯,让美丽乡村建设保持了常态长效。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环境的美化,更是人心的凝聚。当党组织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当党员真正践行先锋模范作用,就能激发人民群众无限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蜀ICP备09029749号-1 眉公网备:51140002000014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川)字第115号 网站支持IPv6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网友在本站发布的信息与本站无关或者不代表本站观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80003 联系电话:028—38166899 网络侵权举报电话:028—38166899 举报邮箱:346536593@qq.com

川网公安备 51140202000199号

分享到